回顧中行百年發鈔史 |
中國銀行是國內唯一迄今還在發行鈔票的百年發鈔行。民國時期,中國銀行曾是最重要的發鈔銀行;改革開放以后,中行又作為一家商業銀行,先后發行了外匯兌換券、港幣和澳門幣三種鈔票。 地名券、暗計券 1912年中國銀行成立起就開始發行兌換券。當時各銀行都在發鈔,以中行發行的信譽最好,發行數目最大,發行歷史最久。截至1942年6月止,中國銀行發鈔歷時30年,印制發行票版200余種。而1942年開始,國民政府決定法幣統一由中央銀行發行,中行停止了發行貨幣。 在此期間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地名券”、“暗記券”等特殊的兌換券應運而生。要在兌換券加印地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地域遼闊,經濟落后又非常不平衡,軍閥割據、戰爭頻繁,造成物價飛漲,各地的兌換券實際幣值不大一樣,根本無法順利流通。在兌換券上印上地名,并由各地中國銀行自行負責發行準備金和兌換,就成為必需的保護措施。因此,信譽最好的上海地名券在全國發行量最高時達三分之二,而且暢通無阻。 “暗記券”則指在鈔票上加印數字、符號、文字等暗記,這是中國銀行等采取的特殊發行辦法。當時有些中小銀行和錢莊,資金實力比較雄厚,但沒有發行貨幣的資格,或有資格而怕擔風險,于是就產生向中國銀行領用兌換券的做法,以取代自行發行貨幣。領用條件數量由雙方約定,領用方必須交納百分之六十后增至百分之七十的準備金作保證。各家銀行錢莊向中國銀行領用的兌換券都加印不同暗記,及時掌控各家暗記券的流轉情況。這種做法既擴大了中國銀行兌換券的發行量,又收入了相當數量的準備金,還加強了同業間的聯系。 準備金全部公開 中國銀行從1912年發行兌換券以來,就實行準備金制度。按1915年的財政部規定,準備金為百分之五十,由發鈔行保管和調撥。 1927年,面對政府借款造成過度發行鈔票的壓力,上海中國銀行領導主張全部公開發行準備,核心是“全部公開”四個字,即讓社會公眾了解實情,支持銀行不濫發貨幣,以此來抵制政府壓力。經過多方反復說服疏通,總算于1928年3月得到財政部批準,成立了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從1928年4月1日起,每月公布發行數字,社會反映良好。這件事影響深遠,開啟了中國金融界公開發行準備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公債、股票價格一跌再跌。中國銀行自1932年初起,中行將公債、庫券抽換為道契、金公債、押換票據等,以保證發行準備的穩固和鈔券的信用。 市面上流通量飽和時,中國銀行就不增加發行,如果有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