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民國幣 原來不值錢 |
發布日期:08-11-06 08:40: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東莞收藏此類幣種的人也不多,如果是免費保留還可以,花錢收購則顯得有些不太合算。
翻倍增值說純屬欺騙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目前東莞一些古錢幣經營攤販打出了購買翻倍增值的名號,對民國時期紙幣自身面值與未來增值價格給出的最高預期比例竟高達1:0.7,而對于收購價來說,則始終在超低價位進行徘徊。 對此,收藏界有關人士表示,民國時期紙幣在國內整體都不吃香,一般都是低于面值幾十甚至是上百倍折現。即使是近年來收藏品市場日益紅火,對這一時期紙幣的折現也是十分有限,5000元面值的紙幣最多相當于現在的50元左右,而且在東莞市面上兌現起來也很難。至于翻倍增值一說,更是不可能,建議市民不要輕信。
20世紀20年代與30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000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法幣徹底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