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民幣收藏,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幣是目前錢幣收藏市場上的“稀罕物”。其實,人民幣收藏還有許多其它的新鮮玩法。有收藏人士從冠號的角度進行收藏,其樂趣與難度并不低于第一套人民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的集藏難度。目前,在中國已發行的人民幣收藏中,三版無疑是目前紙幣界集藏群體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相對稀有與珍貴性較強的版塊。四版的冠號集藏產生了許多萬元珍品,因四版冠號的研究深度與廣度已經相當高,目前要高于三版的集藏研究,所以說三版 “冠號”的集藏可謂一座待挖掘的金礦,如果你對此有興趣,趕快來一試身手吧,紙幣冠號集藏的魅力無窮。
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券開始,到1974年1月5日發行最后一枚5角券止,前后經歷12個年頭,如果按其實際流通時間計算竟達30多年,是發行持續時間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由于該套人民幣流通時間跨度長,發行量大,印制次數多,因此,其冠號也千變萬化,表現在: 1.冠號位置不統一。有的印在正面,有的印在背面:印有正面的位置也不統一,有的印在左下方,有的印在左中部,有的印在右中部,還有的印有右下方,沒有固定的格局和規律。 2.同一票券冠號顏色不統一。如1角券冠號有紅藍兩種顏色,紅色冠號為先發行。 3.同一票券的冠號位數不統一。有三字冠七位號碼的,也有二字冠八位號碼的,前者發行在先。
人民幣隱藏的冠號“奧妙”
在廣西錢幣博物館的展廳里,曾經有一場“奇怪”的展覽。柜臺里擺設的是清一色的嶄新人民幣,有的現在還流通使用,這些一模一樣的人民幣被精心整理好套裝在專業的收藏封套里,其展示的就是冠號的集藏。冠號是印在鈔票、票券號碼前的符號,用以表示各種鈔票、票券和印制數量的批號。中國歷史上各銀行印制紙幣時,所采用的冠字不盡相同。舊中國印制的關金券、金元券、東北九省流通券等,采用一個或兩個英文字母(A、B、C、D等)作冠字。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五套人民幣紙幣,前三套均使用兩個或三個不同的羅馬數字(Ⅰ、Ⅱ、Ⅲ、Ⅳ等)作冠字,第四套人民幣改成兩個相同或不同的漢語拼音字母作冠字,一票一號,在同一冠字批號中的號碼不會出現重復。比如說第四套人民幣1980年版的一元券有60個冠號,藏家就要收集齊60張冠號不同的一元券,才能視為一套。說到這里不禁感嘆藏家對人民幣熱愛與對此付出的心血,紙幣的收藏已經搞得如此出神入化,從難易度上分析,擁有冠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