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鄉下房子拆遷,我幫婆婆整理雜物的時候,從一個破舊的皮夾子里翻出來一張舊的10元紙幣,年代已經非常久遠,紙質也已泛黃,但品相尚好。
這張10元紙幣,長21厘米、寬8.5厘米,黑色,正面上方偏右側印著“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大寫的“拾圓”,中間圖像為一男一女的工農形象;圖像下方標著“一九五三年”;背面的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黃綠相間的底紋上分別印著漢、維、蒙、藏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拾圓”字樣,和其他人民幣不同的是,這張10元紙幣四邊都有較寬的白邊,除大寫“拾圓”上下方對稱部位分別印有阿拉伯數字“10”之外,在正面左側印有國徽水印的下方,還有一個阿拉伯數字“10”……
捧著這張奇怪的10元紙幣,我迷惑不解,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鈔王”——“大黑十”。
“大黑十”和曾經熱炒的“蘇三幣”一樣,都是第二套人民幣中的明星,都是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為數不多的由我國自行設計、蘇聯幫助印制的貨幣之一。據有關資料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的印刷技術和生產能力都比較落后,造幣的防偽技術不達標,因此決定向蘇聯求助,代印面額較大的叁圓、伍圓和拾圓紙幣。
之后,叁圓和伍圓紙幣很快進入印刷程序,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流通,其中便有叁圓、伍圓兩種蘇聯代印的紙幣,而面額比較大的拾圓鈔“橫空出世”卻是頗費周章,單就主題思想的設定,就經歷了幾次商討,最終才正式定稿為:工農聯盟。其版樣1955年2月1日才交付蘇方,1957年12月1日蘇聯代印的拾圓鈔才正式發行流通。因其基色為黑色,且是第二套人民幣中面值最大的幣種,又是人民幣發行史上尺寸最大的紙幣,所以俗稱“大黑十”。
“大黑十”流通的時間并不長,中蘇關系惡化之后,為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制“真版偽鈔”擾亂我國的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于1964年5月15日停止“大黑十”等三種蘇聯代印的紙幣的收兌和流通,并回收銷毀。
“大黑十”有蘇十元的美譽,以其雙凹印刷、版紋深、墨層厚和良好的防偽功能流傳于世,也曾作為特殊的載體,承載一段中蘇友好的佳話。因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存世量較少而備受矚目,是許多紙幣收藏者夢寐以求的藏品,而特殊年代里的“大黑十”,也值得我永遠珍藏。文并供圖/王雪梅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