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千元紙幣?你沒讀懂央行 |
發行大額人民幣的聲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輿論視野,昨日就有某銀行人士稱,下半年可能會發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額的人民幣,另有一家知名券商研究人員認為,央行定向降準之后還會有全面降準,這兩個看似無關的事實質上指向了同一個方向,那便是貨幣閘門將再度打開,只不過前者是一個符號性的舉動,后者則是實質性的,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沒有真正看清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沒有看清金融貨幣系統的根本問題。 發行大面額人民幣如果在貨幣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并無太大實際意義,但其符號意義卻遠大于實際意義,因為與當前最大貨幣面值100元人民幣相比,發行面值1000元的貨幣很容易讓社會產生貨幣大量發行、流動性再度泛濫的心理暗示,而這絕非是央行想要的結果,這種傳達出錯誤信號的信息顯然是不靠譜的。 我們再來說全面降準的不靠譜。伯南克曾經說過,“如果情況危急,可以在直升機上撒鈔票”,這一說法很能解釋過去多年中國的貨幣政策,那就是不斷印鈔票,用貨幣的洪水淹沒一切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也是無數追隨伯南克的學者在經濟運轉遇到問題時想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案,但這個方案真的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嗎?答案得從整個貨幣金融體系的根源說起。 我們當前的貨幣體系類似倒三角形,最底層的是金銀貴金屬;第二層是貨幣,這是貴金屬的衍生品;第三層是信用,是由貨幣衍生出來的;再往上的第四層是信用衍生品,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第二層和第三層的金融世界里。整個金融系統能夠運轉靠的是一筆筆的交易,而交易的目的一定是為了賺取現金,但交易的方式除了現金也有信用,且當前更大量交易是以信用進行支付的,因為信用支付更加便捷,但信用支付的本質是負債,因此在最后必須用貨幣來償還。 在這個四級金融體系中,每向上一個級別,其膨脹性和活躍性都提高一個量級,也就是說信用交易基本上不受貨幣發行量的約束,理論上可以無限膨脹,但因為信用交易最終要以貨幣來償還,而一旦無法償還,就出現了所謂的流動性問題,也就是金融危機的雛形。 當流動性問題凸顯時,過去的做法通常都是打開貨幣閘門發行貨幣,以擴大第二層金融體系即貨幣體量的方式幫助第三層金融體系即信用體系來償還負債,從而恢復金融系統的運轉。但我們越來越發現,流動性問題和信用問題需要區別對待,流動性問題可以用印鈔來解決,但印鈔無法解決信用問題,只能掩蓋它。 美國的QE是一個很好的區別對待流動性問題和信用問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