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特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觀“不變的風景”系列銅章《毀滅》的啟悟
“不變的風景”是人類對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后的希冀,雖然人類開始反省自己的所為,但當有一天發覺真正制造世界末日的正是自己,而若亞方舟就是承載的地球,實際上是自己在自掘墳墓,不斷地拆解舟船的船底。“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本是佛家慈悲胸懷,但用現代語境則是謹小慎微,裹足不前,因循守舊,濫施兼愛的代言詞。人類彷佛就是《東郭先生》故事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那只狼。自大工業時代開始,在吮吸著地球母親的乳汁同時,享受著大自然最后的盛宴的瘋狂中,也在為自己不斷地種下惡果。佛曰:前因莫種,今樹以前因,必報以后果。
《毀滅》作品的正面圖案里,遠景到處充滿了堅硬、蕭索的建筑景觀,一棵參天大樹慘遭瘋狂砍伐,人們在圍觀一只被捕殺的老虎。背面圖案則為一個下墜的碎裂人形,落向重重疊疊的被“拆”的風景中。多樣構圖元素的運用使這件作品籠罩上一種三維立體的感覺,欣賞的眼光以觸覺的方式將作品呈現出超越一般浮雕施為的肌理效果。這在正面圖案里,這種效果的表現尤為觸目。從這套“不變的風景”系列組章主題中,按已經表達的和將要表達的構思想去,各個命題的主題雖有變換,但作者是非常自然地沿著一條主線一路行來,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構圖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對自然的敬意,可謂用心良苦。已發行的三枚主題意愿銜接自然,構圖元素也為思考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經得起挑剔的眼光。欣賞者的眼光在經意不經意間的梭巡,會越來越發現此中的真意——那就是作者通過自我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體驗相互結合融匯,不斷地嘗試和思考尋找不同的視角,發現和觀察生活,套用雕與塑的語言將大自然的警示呈現給大眾。看這套組章,亦可理解于無聲處,無聲勝有聲的意蘊。
構圖在表現經濟生活的發展進程和人們有意無意地對自然的無休止的侵蝕和破壞,看似無解,但是,從圖案中強烈的自然環境的對比和反差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此展示的人類反思和遺憾,其實卻是表現自然對人類的無知和無良開始“反動”的過程。在圖案里體現出藝術家的視覺經驗,它與構圖之間顯而易見地存在一種緊密的關系。運用透視法組織構圖,多種元素的構成勾勒,層層剝筍般地展現,為觀者揭示出一種表現事物的觀看方式,帶給觀者的感覺是難以令人心態平靜的敘述感。這種敘述感同時帶給人一種與畫面所顯示出的大自然在環境上的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當然是來源于作者的生活體驗的可能,表現于畫面構圖的不規整和勾勒描繪上的不穩定感,意味著大自然中的生物與人類的不諧。
搖曳彎曲無度的大樹看似是婆娑起舞般地搖曳,但從趴伏在樹干上的充滿驚憟的扭曲人形,以及樹根處斧柯并舉的人形來看,表現出的卻是人類的驚懼和大樹的震怒。用不同的弧度、坡度、曲線和不同弧度的圓,對整體布局分割區劃,各個元素間無規則可循的塊面結構,這是作者在探尋更為恰當、完美地、藝術性地表達社會經驗的表達方式上的一種嘗試,這在這組已面市的前三枚中可以清楚地感觸到,在作者其它的銅章藝術作品中也屢屢顯形現身。
不妨說這是一幅人類追逐現代生活中的傷感圖式。畫面以這種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作為對主題的渲染最為契合。它不僅能詮釋自然的傷感,也代表了人類目前的精神狀態。圍觀獵虎的人群的身影,簇擁的群體,雷同的背影的猥瑣顯得人類極為缺乏個體的自我意識,對殺戮顯得那么的麻木不仁。僵臥的虎身,反襯人類的無情無義,表達的是人之存在和存續狀態下的一種虛無感。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至少畫面給觀者的我提示了這樣一個主題,因為生存下來的人在經歷了社會的一段親身經歷后,每個人都會產生這般那般——諸般的困惑,是凡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因此也是必然的困惑。而且,人即然在大自然中不可避免地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既便非己所愿,總是對自然具有破壞性。
萬物生存空間的變異,社會和自然的變遷、時光的荏苒,感慨系之,大自然的報復在人類狂虐被遺忘的角落的背后,已悄然接近。作者以藝術的視角切入,以銅章藝術的特點對此進行真實的再現,具備了含蓄而內斂的力量,這也就是背面圖案所顯示的“滅頂之災”——那即將支離破碎的人形,墜落的下方是深淵無底。
現實是冰冷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這在這組圖案的各種構圖元素中多有表現,在這里藝術的意義是不是可以如斯理解,它的構成和存在,具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軟化現實的功能呢?軟化意識和現實的邊際,使生命能得以存續,繼續蹭蹬此生。《毀滅》的創作意義就在于不逃避、不妥協、不傷害,強調的是一種內省力量的強大,而不是看似表面化的“荒謬”和“虛無”。它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必須有所控制。將刺激的、暴力的圖像控制在一個范圍內,是在喚醒觀者對自然、對無限的宇宙的敬畏之心。若能以此控制欲望的無限延展,實乃善莫大焉!更是在給觀者提出一個要求,體現一種要約:人類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且要有所規范和約束,而不是等到到了不得不負責的時候。
全圖拒絕來自外界塵世的虛無繁華,企圖尋找欲望之外的解救自然和人類自贖之路。這也是這組“不變的風景”主題系列的不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