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個硬幣不同版別和品種的研究和收集是收藏的樂趣所在。什么是不同的版別?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筆者認為,對于同一幣種而言,收藏意義上的版別是指由于設計和工藝而導致錢幣在幾何尺寸、重量、圖案、材質、外觀上的差異。收藏者可明確區分差別的,即應為不同的版別。比如,樣幣相對于普制幣而言就是不同版別,精制幣相對于普制幣也是不同版別。版別差異具有重復性,如果不能重復的,則不能視為新的版別。由模具磨損導致硬幣外觀的差異就不能視為不同版別。而有些尚不能被確定為獨立版別,但有具有鮮明差別特點的品種也應該加以研究和收集。版別也有另一種劃分方法,即,眾多收藏者認可為獨立版別的,無論官方如何認定,也不影響其在收藏實際中作為獨立版別的地位。我國發行的普通紀念幣的基本版別一般有三種,即樣幣、精制幣和普制幣。紀念幣發行初期,由于在設計理念、發行渠道、禮品需求、生產定點、市場定位等諸多方面尚不成熟,導致部分紀念幣品種出現多于3種的版別的現象。紀念宋慶齡誕辰100周年和珍惜野生動物大熊貓樣幣就出現了精制和普制兩種樣幣同時存在的特殊現象。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成立20周年普通紀念幣,俗稱“老西藏”,是迄今為止版別最為豐富的硬幣品種之一,有至少6個完全獨立的版別。除樣幣外,還有2種精制幣和3種普制幣。這六個各自獨立的版別分別是:樣幣、常規普制、高精普制和遠山普制幣,以及非標精制、國標高精精制幣。另外還發現有高精的非標精制幣,是否為獨立版別有待進一步探討。
樣幣。普制,弧形邊。收藏市場可見。與常規普制幣相比,樣幣的正反面多出了“樣幣”二字。這也是首次在中國硬幣上出現“樣幣”的文字,也是為數不多在雙面同時出現“樣幣”字樣的紀念幣樣幣。
常規普制幣。發行量約200多萬枚。收藏市場最為常見,收藏難度不大。采用了弧形邊設計,便于流通使用。幣的雙側質量一般,正面(有國號的一面)底板質量略好,圖案一面常見細微絲痕,一般認為是模具損傷導致的。
高精普制幣。這個品種出現在收藏者視野的時間比老西藏發行晚了20多年,特點是雙側底板質量極佳,質感甚強,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瑕疵,圖案清晰飽滿,幣緣為直邊。由于出色的品質,多次出現69分的評級,這在中國普制幣中是絕無僅有的。該品種最早面世沒有引起重視。在價值發現后,受到收藏者的熱烈追捧,價格也扶搖直上。由于高超的品相,收藏者把這個品種稱為BU級老西藏。所謂BU是英文的Brilliant Uncirculated縮寫,評級幣專用語,是漂亮完美未流通的意思。之后這個品種也被稱為“直角邊老西藏”,并被廣為接受。此品種曾見于老西藏1元流通幣和10元銀幣套裝,大量出現的是塑封十連整版。多數塑封幣由于幣油的作用而在幣的中央出現了紫暈色,部分沒有幣油的則疑似洗幣處理過。(圖一可見幣油導致的紫暈和高質量平面)高精普制與樣幣之間存在著重大的視覺可區分的差別,是未正式發行的特種普制幣。這個品種的身世之謎還沒有官方解釋。目前大家認為可能比較合乎邏輯的解釋是,這個品種是為老西藏禮品套裝定制的“精制幣”,由于不符合經銷商對“精制幣”的要求(無鏡面和凝霜效果)而遭棄用。作為上海造幣廠生產的第二種流通紀念幣,上幣廠應該完全知曉什么是“精制幣”,而為什么會生產一種與常規精制幣區別很大的品種?我認為上幣廠最早是生產了有鏡面和凝霜精制幣的,因為質量不過關,才臨時開發了這款替代品。而“替代品”被抵制后,不得不把最早開發的鏡面不合格產品用于發行。制作量估計在3000枚左右。目前國內市場所見以香港和美國回流為主,也有傳聞是國內流出的。如果海外回流,則“定制精制幣”說具有較高可信性。錢幣專家從幣面狀態看,認為該品種經過兩次壓印。如果這個判斷成例的話,很有可能是手工單枚多次壓印。除開沒有凝霜和鏡面效果外,其他與精制工藝非常相似。按較真兒的工藝分類方法,這個版別以后存在被劃為精制幣的可能性。
遠山普制幣。直邊,幾何圖案投影與非標精制幣相同,重量符合國家標準。正面文字與背面山體圖案整體距離外緣較其他普制和高精精制等品種遠大約0.5毫米,外緣徑向寬度也窄。泉友石心畫意將投影圖案與常規普制的進行了對比,發現其浮雕部分尺寸小于常規普制幣的圖案。(差別示意圖見圖二)具體流出數量不詳。雖然也同為直邊,但幣面質量與高精普制相差甚遠。有小批量面世后,高企的價格讓多數網友不敢輕易觸及。后有藏友將此幣評級后在網站上拍賣,由于和高精普制混淆曾引起爭議。經泉友指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爭論才告一段落,一個新版別由此而誕生。初步判斷,遠山普制與非標精制有可能是同時開發的,時間早于正式定型的樣幣和大量發行的常規普制幣。當然,也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性,即“遠山普制”是非標精制的試模幣,因為上幣廠生產的前一個流通紀念普制幣就已經使用了弧形邊,而不是直邊。而直邊在銅鎳合金的精制幣中使用較多,弧形邊在銅鎳合金的普制幣中大量采用。另一重要的參考點是,樣幣是弧形邊,而非直邊。
非標精制幣。精制,直邊,實測重量比國家標準9.3克重了約1克多(超過10%),雙側底板鏡面處有所謂的“閃金光”損傷,(圖三可見鏡面部分的“閃光”損傷)直邊幣緣一般超出幣的水平面。厚度比其他1元銅鎳合金幣要厚。有人比照同期發行銀幣禮品套裝數量,推斷認為發行量3000枚,但銀幣套裝證書上注明的發行量為1萬,二者之間存在矛盾。有觀點認為這是高精普制因達不到承銷商要求而補做的精制幣,我認為可能正好相反,理由在高精普制中已闡述。令人費解的是,在諸多1元銅鎳合金精制幣中,為什么只有這個品種重量超過國家標準?而且同時出現了嚴重的“閃金光”損傷?筆者認為可能是老西藏細節設計過于豐富,常規壓印力道和普通餅坯難以保證細節表達,從而增加了壓印力道并相應加大了餅坯厚度,旁證是上幣廠開發的上一款流通精制幣(35周年)出現了漏打而沒有進入發行。由于壓印力道較大和模具質量問題導致模具鏡面部分產生了損傷。合金的原材料比例與其他同規格的硬幣之間如果存在差別的話,也可能導致重量的增加。
非標高精精制幣。精制,直邊,幾何尺寸與非標精制幣完全一致,但沒有任何閃光性損傷,底板鏡面度高,有肥厚感,所見極少。精制程度和幣面特點與國標高精精制幣相同。據說始見于與老西藏套幣。從特點和數量上看,似屬于非標普精和高精精制之間的過渡品種,疑為試制幣。也有人認為這是初鑄幣,筆者對此觀點存疑。因為非標精制的“閃金光”損傷程度都比較嚴重,如果模具損傷的話,應該在這個品種和非標精制間存在損傷程度過渡狀態,而目前看,這兩個品種在鏡面質量上基本屬于兩個極端,要么很好,要么很差。另外,如果初鑄能夠達到這種水平的話就很難解釋非標精制幣大批量的閃光性損傷。對這個品種的認識目前還比較淺顯,確立獨立版別需要更多證據。(鏡面效果見圖四)
高精精制幣。精制,直邊,圖案幾何投影與高精普制幣相同,重量符合國家標準,鏡面度高,有肥厚感,凝霜與鏡面對比效果比非標普精略差。一說數量為200枚。最早出現帶小木盒禮品包裝,有時代特征明顯的外包裝紙盒,內部乘幣的塑料圓盒尺寸明顯大于錢幣,此品種也由此曾被稱為禮品裝(見圖五)。顯然,這個禮品包裝不是定制的,說明其性質不是禮品幣,“買得起馬,配不起鞍”是不合邏輯的。個人推測是為試制符合國家標準的精制幣而開發的試制幣,因失去原定用途而棄用,但由于其他禮品要求又流出。開發時間上與高精普制可能存在先后關系。多數人在收藏中并沒有把這個版別作為“試制品”對待,這個品種存在著進一步研究和價值發現的潛力。
注意到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老西藏紀念幣出現了絕無僅有的3個精制幣品種,而高精普制又與精制幣的用途屬性密不可分,說明老西藏眾多版別的出現主要是禮品和海外需求導致的。可以推斷,發行與制造方在與市場接軌過程中進行了努力的嘗試,也說明當時在對市場需求的理解和工藝成熟性上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從形制和工藝的沿革,個人推斷遠山普制和非標精制幣是最早配套同期開發。由于精制幣出現了批量的鏡面質量問題,上幣廠又先后開發了高精普制和高精精制,而后兩個品種因為不同原因棄用。由于精制幣改進,導致普制幣雙側投影圖案尺寸發生變化。最后設計定型并批量生產了樣幣和常規普制。
老西藏紀念幣是新中國發行的第二套流通紀念幣。無論是經驗、工藝、設計理念、發行與市場接軌等方面均沒有完全定型,出現各種探索在所難免。這也導致了在早期紀念幣中出現了如此之多的不同版別和品種,為我們今天的收藏創造了極大的樂趣和想象空間。新中國流通紀念硬幣的版別研究參與人數少、資訊不透明,大量的未知領域使得研究空間非常廣闊。老西藏紀念幣的版別和工藝研究是新中國紀念幣中參與人數最多,研究也最深入的品種之一,有越來越多的高手甚至是錢幣制造專家開始參與,可以期待會有更多成果面世。
圖一 高精普制.jpg
圖二 遠山1.jpg
圖三 非標精制.jpg
圖四 高精精制及包裝.jpg
圖五 高精非標.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