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藏有一枚大泉五十背“黃帝陳”(篆書)錢幣(見圖),直徑28毫米,穿徑11毫米,現重7.2克,諸譜未錄其圖,且鮮為泉界所知。此幣遺存至今,十分珍罕。
最近查找相關資料,從《古玩寶齋300例選》(楊一心、王全海主編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中,讀到孫仲匯先生的短文《和王莽身世有關的一枚古錢》,恍然大悟,得知此幣錢文“黃帝陳”與王莽身世有關。王莽篡位自稱皇帝以后,黃帝八世孫虞舜,周武王滅殷,封舜的后代于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子陳完因避禍而奔齊,改姓田氏,為大夫,其后代善于收買民心,借貨糧食“大斗進、小斗出”,百姓擁戴,田和自立為侯(公元前386年),姜齊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齊國,擄齊王建,但當地仍稱田氏后裔為齊王家,后來齊字省略,就改姓王了。王莽自稱出自這一宗族。看來,一枚小小錢幣,鑄下的錢文“黃帝陳”,卻道出了王莽的身世,真是奇特,這是我國古錢史上的一個獨特、且是惟一的一種現象。
《古玩寶齋300例選》一書為2004年出版,孫仲匯先生在《和王莽身世有關的一枚古錢》一文披露:“存世最奇特的一枚大泉五十背上有星斗紋及“黃帝陳”三個篆字,系近年才發現的孤品。”(同上)只是有文無圖。而筆者所藏此枚大泉五十背“黃帝陳”,雖然沒有星斗文,卻有黃(穿右)、帝(穿左)、陳(穿下)三個篆字,與面文大泉五十皆為懸針篆。
懸針篆是小篆的一種,也稱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懸針,是指豎劃收筆出鋒,像鋼針一樣懸起。王莽時的鑄幣,有幾種書體都是懸針篆,王莽的“十布”貨幣、貨泉都有懸針篆,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比較典型的懸針篆錢文是王莽的貨布和大布黃千。此枚大泉五十背“黃帝陳”,錢文也屬王莽的懸針篆,此幣面文穿左的“十”字尤其明顯,皆連穿接廓,“大”字一橫兩頭起筆收筆皆出鋒如針,及“十”一直收筆出鋒如針;穿下的“泉”字起筆非今常用的一撇,而是一點接穿,左右翹起的兩筆上翹,也有出鋒如針的意味,只是穿右的“五”字,因呈“8”字型,筆劃未見出鋒如針;此幣背文穿右的“黃”字及穿右的“帝”字,兩字的下半部筆劃出鋒如針,穿下的“陳”字,應為周武王封舜的后代于陳而來。整體看,此幣錢文為懸針篆,渾然一體,既有神韻,又具美感。
錢文懸針篆書體何人所創?一說出自“曹喜”,宋人《墨池篇》說“懸針之書,亦出曹喜”;宋僧夢英《十八書體》也說“懸針、垂露曹喜所作。懸針篆者,抽其勢,有若針之懸鋒芒。”(《古幣尋珍》 蘇曄 劉玉榮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曹喜為東漢時人,書法工于篆隸,很有些名氣,而早于曹喜六七十年的王莽,早已鑄了“十布”、貨布、貨泉及大泉五十好幾種懸針篆錢幣了。因此,泉界認為懸針篆首創不是曹喜,首創懸針篆的,可能是王莽,這是又一說。泉界還有人注意到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貨幣殊幣當釿,發現其錢文,是倒懸的垂鋒,似乎感到戰國時期懸針篆的存在,只是當時沒有懸針篆這種說法而已。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對貨幣進行了四次大的改變。第一次幣改,在繼續流行五銖錢的同時,另增兩種刀幣(錯刀、契刀)和一種圓錢(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表明每枚值銅錢五千,是古代少有的大面值貨幣。可見,王莽早年以禮賢下士博取名聲,一旦掌權即位,就鑄行虛值大錢搜刮民財,大泉五十、大布黃千等均屬此列。此種大泉五十背黃帝陳,似屬王莽稱帝后,第一次幣改的產物。第二次幣改,他因篡劉漢而立,諱忌“劉”字,因“劉”字含有“金”、“刀”二字,有兇煞之氣,,便將五銖錢與金錯刀一并廢除,另鑄重一銖的小錢,與“大泉五十”并用。第三次幣改,推行繁雜的“寶貨”制,鑄幣有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二十八個品種,至今存世者,皆為珍稀品種。第四次幣改,“寶貨”制被時人拒用,不得不罷大小錢,另鑄行“貨布”與“貨泉”,由于貨泉與漢五銖同重同值,時人樂于接受,得以一直流通到東漢光武帝恢復鑄行五銖錢止。由此推斷,此枚大泉五十背“黃帝陳”錢,與同類大錢在第四次幣改時廢止,其鑄行起止期,因史料缺失,無法考查,但從其存世極罕來看,此種大泉五十背黃帝陳,鑄行時間不會太長、鑄量不會太多;再從其面文背文來看,此種錢幣既可行用,又似是一種紀念性質的特種幣,鑄期似很短、鑄量很少,但是,大泉五十背“黃帝陳”的錢文為懸針篆,纖細秀麗,清晰工整,布白疏勻,是錢文書法的一朵奇葩。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4-5/20145278544544194.jpg)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4-5/201452785445367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