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銅元券為何在九江流通? |
發布日期:14-06-09 08:48:2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林翰 |
直式,票幅201×108毫米。正面有兩層長方框,內框以淺綠色花紋為地,上方印有行名“江南裕寧官銀錢局”,中間豎書“憑票發當十銅元一百枚”。面值左右是紙幣編號及使用說明,分別是“譽字第九百六三號”,“此票準交納本省丁漕、關稅、捐款、鹽課并鄂贛湘皖四岸鹽課,如有私刻,照私鑄例治罪”。發行時間為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外框以藍色花紋為地,上方是藍色獨龍戲珠紋圖案,兩側圓圈內豎印“收兌銅元,不折不扣”字樣。
背面為兩江總督端方發布的領銜告示:“欽差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部堂端,為行用官錢票,以便商民事,照得裕寧官銀錢局行用各種鈔票,所以便利商民,維持圜法,現經刊發每張銅元百枚之鈔票,與每張十枚、二十枚、五十枚、九十八枚者相輔而行,一律按照票面兌付銅元,毫無折扣,并準交納丁漕、關稅、鹽課、厘金以及各項公款。倘有吏胥奸儈阻撓遏制,一經告發或被訪聞,查實立予嚴懲不貸。此項鈔票均蓋有藩司印信及官銀錢局關防,如有私刻假票,詐騙商民者,照私鑄例治罪。除通飭司道關局各府州縣一體遵行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各屬商民人等一體遵照行用毋違,特示。”(注:標點系筆者添加)除文字外,整個背面密密麻麻鈐蓋了“裕寧官銀錢局關防”等大小不同的五枚印章,可見發行手續的繁復和嚴格。 江南裕寧官銀錢局是近代江蘇的一家重要官辦金融機構。1903年初,兩江總督張之洞鑒于“江蘇地方,近年制錢異常短絀,錢價日昂,商民交困”,提出設立江南裕寧官銀錢局,由江寧布政司李有棻負責籌辦,同年5月20日該局在在江寧(今南京市)評事街開辦。始由江寧布政司藩庫撥15萬兩白銀作為經營資本,后又增加金陵官銀號的庫款20萬兩白銀,資本增至35萬兩。總局設在江寧,先后在清江、上海、鎮江、揚州、海州、蘇州、無錫、常州等地設立分局,省外一些地區也設有分支機構。 裕寧官銀錢局成立后,陸續發行了各種面額、類別的紙幣,主要包括制錢票、銀元票、銅元票等。開辦之后即著手印造1903年版九八制錢一串文票(后稱九十八枚票),定印20萬張,11月發行,至次年底實發39490張。1907年,委托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制當十銅元十枚、二十枚、五十枚三種,2月發行少量,深受民間歡迎,3月以后在清江、海州、徐州、泰興等地流轉于市。同年3月發行毛紙當十銅元一百枚票,上面印有“官票足串,各埠分局底串不同,該地照市折算,以便商民通用”等字句。同年6月又發行厚紙當十銅元一百枚票,本文介紹的這枚就是其中之一。該局還分別于1905年、1907年發行了各種版別的一元、五元、十元銀元券。 清末各省官銀錢局的鈔票,大都有交納丁漕、關稅、厘金、鹽課等功能,一般在紙幣上都印上類似的條文,文字表述上大同小異。如安徽裕皖官錢局銀元票上印有“此票準完納丁漕、關稅、鹽課、厘金”,湖北官錢局銅元票上印有“此票準完納本省丁漕及關稅、鹽課、厘金”,裕寧官銀錢局鈔票也不例外,但是別的錢局鈔票使用往往僅限于本省,而裕寧局鈔票除在江蘇本省外,在外省如鄂、贛、湘、皖也可以行用,尤其可以交納四省的鹽課,這種情況在當時省鈔中就十分罕見了。裕寧局鈔票之所以享有如此“特權”,與江蘇發達的鹽業生產和裕寧局的業務分布有重要關系。 江蘇歷來是產鹽大省,當時兩淮鹽產量在全國居首位,食鹽遠銷省內外,因此資金的需求量、流通量、匯劃量都比較大,巨額的官款、商款都需辦理存取。張之洞充分認識到設立裕寧官錢局對鹽業生產的重要性,他在奏折中特別提出,“至于鹽務為尤甚,運商行銷外省,以銀數計,運商訂場商之鹽,場商收灶戶之鹽,皆以錢數計,錢價過貴則運商贏不補虧,勢將停運,尤以大局有關”,可見設立裕寧官銀錢局事關鹽務經營的“大局”。 裕寧官銀錢局成立后,把經理鹽款作為主要業務之一,除在本省產鹽重鎮設立分局外,在食鹽運銷的重要省份如鄂、贛、湘、皖等省省城和一些重要的縣城和市鎮,也都設有分支機構,相應辦理匯兌、存款、放款等業務,以適應食鹽暢銷的需要。強大的業務網絡和經營能力,良好的市場信用,使裕寧官銀錢局的鈔票流通至鄂、贛、湘、皖等省,在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同時,也為裕寧局帶來客觀的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券正面框外上方加蓋了“九江西門城外正街”地名,此處是九江商號集聚之所,也是裕寧官銀錢局九江分局所在地。九江交通便利,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譽,地理位置優越,是江西商貿和交通重鎮,自然吸引裕寧官銀錢局在此設立分局。除銅元券外,在1907年發行的一些銀元票上,也印有九江地名,這都充分說明裕寧官銀錢局鈔票在九江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 總體來看,裕寧官銀錢局銅元票印制比較精美,質量上乘,是清末紙幣中較為珍稀的品種。其發行及防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清末的許多紙幣一樣,裕寧票印成后也不能直接流通,還須經官錢局統一編號,加蓋騎縫印后才能進入市場。以本文介紹的這張銅元一百枚券為例,其編號為“譽字第九百六三號”,除“字、第、號”三字為印刷體外,余則用墨筆填寫,又在背面右側墨書“譽字第九百六三號”,并在上面加蓋騎縫章,在官銀錢局留有紙幣編號及騎縫印的另一半,以備查驗真偽。 裕寧官銀錢局在開辦初始,業務蒸蒸日上,發行的票幣信譽較好,頗受商民歡迎,錢局獲利每年皆在白銀十萬兩之上。但它的命運,伴隨著清末時局的發展也跌宕起伏。辛亥革命爆發后,裕寧官銀錢局各地分局的現款被當地軍政府提取一空,商民也爭先取兌存款,錢局被迫停業清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