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錢誰為先 |
發布日期:13-06-24 08:47: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清代咸豐年間,內憂外患,為緩解財政危機,清政府開鑄大錢。咸豐大錢以其鑄造精良、種類繁多、版別復雜等特色吸引了眾多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的目光。也許很多錢幣收藏者沒有想到,其實在咸豐朝開鑄大錢以前的道光年間,新疆地區即已開鑄大錢,此為后來咸豐朝廣鑄大錢的先聲。
清代開鑄大錢始于何時,不見于史籍記載。《中國古錢譜》、《古錢大辭典》、《簡明錢幣辭典》等錢幣書籍收錄有“順治通寶”背“十•一兩”以及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年號大銅錢,有人據此認為清朝自入關起即開始鑄造大錢。但近年有學者考證,認為清朝自順治至嘉慶年間都沒有鑄造小平錢以上的大銅錢,這些存世的所謂順治、康熙等年號大錢均為臆造品。因此,清代早期開鑄大錢之事令人懷疑。 乾隆年間,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叛亂,在新疆設立鑄錢局,銷毀舊普爾錢改鑄“乾隆通寶”紅錢。為照顧南疆回民的使用習慣,規定新疆紅錢與內地制錢的兌換比值為1:5,即一枚紅錢當五枚內地制錢使用。但當時鑄造的紅錢面值都是一樣的,均為小平錢,并未出現小平以上的大面值紅錢。因此,雖然規定有1:5的兌換比值,但這僅是兩種貨幣(新疆紅錢與內地制錢)之間的兌換關系,當時同一種貨幣(新疆紅錢)之間并不存在“母子相權”的比值關系,此時鑄造的新疆紅錢似乎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大錢。 清代見于史籍記載并有實物存世的大錢,以道光八年(1828年)新疆阿克蘇錢局鑄造的“道光通寶”背“八年•十”大錢為最早。它是平定張格爾叛亂的產物。張格爾是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長期流亡中亞浩罕汗國從事分裂活動。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張格爾第三次作亂,煽動白山派信徒攻破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羌、和田等南疆西四城,全國震動。為平定張格爾叛亂,清政府任命伊犁將軍長齡為揚威將軍,調集大軍平叛。經過近兩年的圍剿,于道光八年(1828年)初生擒張格爾,押送北京處死,平定了叛亂。 當初,為平定叛亂,清政府先后調集了三萬六千多人的平叛大軍。這些將士多來自內地,攜帶軍餉多為白銀,平叛大軍云集在阿克蘇,致使當地白銀過剩,銀錢比值大幅波動,“銀賤錢貴”。當地嘉慶至道光初年一兩白銀可兌換紅錢二百五十至二百六十文,至道光七年一兩白銀只兌換八十至一百文紅錢。大軍撤走后,“銀賤錢貴”現象依舊,“食用因之增昂,兵民甚屬拮據”。為解決銀賤錢貴的“錢荒”問題,清政府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經過實地考察,于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提出了發行大面值貨幣的建議,即在原小平紅錢(當五)之外,另鑄折二型紅錢(當十)。“所鑄錢文,模式圍圓,較當五錢加寬一線,背面各添鑄‘五’字、‘十’字,以志區別。按銀一兩合錢一百一十文,……即可照數少調內地經費”。獲得道光皇帝批準。 那彥成遂于當年在阿克蘇錢局試鑄了“當五”、“當十”錢。正面“道光通寶”四漢字,背穿孔左右為滿、維文“阿克蘇”,穿上下有“八年•五”、“八年•十”字樣,既紀年又紀值,這是清代鑄幣史上的一大創舉(如圖)。“當五”即指一枚紅錢當五枚制錢,這原本就是紅錢與制錢的兌換比值,所以“當五”錢實際為小平紅錢。“當十”是指一枚紅錢當十枚制錢,相當于當兩枚小平紅錢,即為折二紅錢,它是清代最早鑄造的大錢。 “道光通寶”背“八年•五”、 “八年•十”錢的鑄造,增加了市場貨幣流通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疆的“錢荒”。“道光通寶”背“八年•十”錢開創了清代鑄造“當十”大錢的先例,成為了后來主張鑄行大錢者的重要依據,更是后世咸豐朝廣鑄大錢的濫觴,其影響可謂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