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0世紀初,當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局時刻,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雖然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場革命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但它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中國的社會進步打開了閘門,為以后的歷史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影響中國,震撼世界,它的功績不可磨滅,永載史冊。辛亥革命時期,為了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起了無數次的起義,為了取代代表清王朝的“黃龍旗”,革命黨人也設計制作了自己的旗幟,如鐵血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旗、五色旗、漢字旗等。這些旗幟圖案具有濃郁的革命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色,旗幟圖案的更替變遷見證了中國走向民主共和之路的曲折歷程。上述革命色彩濃郁的旗幟圖案也在當時光復各省鑄造發行的貨幣上大量使用,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人民盼望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心聲。它見證了辛亥革命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因此成為了辛亥革命時期所發行貨幣的重要標志之一。現將曾經在辛亥革命時期發行流通貨幣上出現的各種旗幟做一簡要介紹。
一、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中革命黨人高擎的旗幟。鐵血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共進會最初是由同盟會中分離出來的。同盟會成立后,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等人,采用漸進式的革命方針,希望先從清帝國南部邊疆地區發動革命,再逐漸進入滿人統治的中心區,致力于籌劃在南方起義,但屢不得手,因此這種策略為許多人所批評。部分籍隸長江中游數省、在會黨中有較高地位的會員,如四川張伯祥、湖北劉公、彭漢遺、湖南焦達峰、江西鄧文翚等,認為同盟會“行動舒緩”,不重視經營長江流域的革命事業,因而倡議另行組織一個革命團體,以結納會黨為主,謀劃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1907年8月,焦達峰、劉公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共進會”,參加者有川、鄂、湘、贛、皖、浙、粵、桂、滇等省人士百余人,絕大多數是同盟會會員。共進會成立后,其成員逐漸由日本回國,發展革命組織和開展革命活動。1908年春孫武、焦達峰回到漢口,組織共進會湖北分會,總部設在漢口法租界,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制定三等九級軍制,并確定鐵血十八星旗為會旗。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征“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的精神;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居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圖1)。關于鐵血十八星旗的由來,據吳籌中、顧延培編著的《辛亥革命貨幣》一書介紹:據說十八星旗是根據同盟會會旗——青天白日旗改制而成。當年同盟會會員劉仲文自東京返國,隨身攜帶這種旗幟設計圖案,因嫌其單調,便將圈邊加點,芒梢亦加點,原來有十二芒。此旗秘密傳至武昌起義者手中,制旗者因情況緊急,少制了三芒成了九芒。所以十八星旗又名九角旗。
1911年5月,共進會和湖北另一革命團體“文學社”合作,在文學社機關部成立領導武昌起義的總指揮部,定鐵血十八星旗為起義所用旗幟。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光復武昌城,鐵血十八星旗飄揚在楚望臺黃鶴樓上。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以十八星旗為其旗幟。接著湖南、江西響應起義,也使用十八星旗。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參議院通過決議,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28年12月北伐成功后,南京國民政府全面廢除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圖案曾經在辛亥革命時期發行的貨幣上廣泛使用。福建光復后,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府(福建都督府)鑄造發行“中華元寶”銀輔幣,正面中央有一“閩”字,兩側有“辛亥”字樣,背面以十八星圖案作為主題圖案(圖2、圖3)。湖南獨立后,湖南實業銀行民國元年(1912年)發行的銀元票正面上端中間印有十八星圖案,代表鐵血十八星旗。湖南米商錢局民國元年(1912年)銀兩票、廣西獨立后廣西銀行(史稱“第一廣西銀行”,以區別于以后創辦的廣西銀行)發行的鈔票、安徽中華銀行銀元券、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發行的“陸軍部軍事用票”、福建都督府鑄造發行的“福建通寶”銅錢、福建銀幣廠造“中華元寶”銀輔幣、“民國紀念幣”銀輔幣、江西壬子“大漢銅幣”以及民國初年各省鑄造發行的各種“開國紀念幣”銅元上都印有鐵血十八星旗圖案。
最早的鐵血十八星旗中沒有太極圖案。1911年5月,共進會和文學社合作,成立武昌起義總指揮部,定鐵血十八星旗為起義所用旗幟。此時還另外設計了一種革命軍旗,為中間新增一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后來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之共進會機關部配制炸彈時,因同伴吸煙不慎引爆炸彈,聞訊趕來的俄警將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旗幟等搜去,有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也被搜去。因此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發動時未使用此十八星旗。但江西省光復后,鑄造有一枚辛亥“大漢銅幣”(圖4、圖5),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政權所鑄造的第一枚銅幣,背面十八星圖案中心有一小太極圖案,這就是當時新設計的鐵血十八星旗圖。此種中間帶有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在錢幣上出現,僅見此一例。
二、五色旗
五色旗也是辛亥革命時期廣泛使用的旗幟。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會召集會議編撰《革命方略》,在討論將來的中華民國國旗時,五色旗被第一次提出。武昌首義后,各省紛紛響應,上海在宋教仁、陳其美等人的推動下于1911年11月1日舉事,光復后公推陳其美為滬軍都督,成立軍政府,經陳其美、宋純初等人提議,采用五色旗為軍政府旗幟。后來江蘇、浙江、安徽、南京光復時也使用五色旗。慶祝南京光復和歡迎孫中山先生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上海、南京街頭巷尾都懸掛五色旗。
五色旗旗面從上到下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橫條紋,故稱“五色旗”(圖6)。據同盟會會員田桐發表在《太平雜志》上的“革命閑話”一文說,此旗為江蘇巡撫程德全(辛亥革命中“反正”加入革命軍,任江蘇都督)所擬。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人認為:五色旗之創意根據中國文化用五數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聯合成大共和國之至德,寓義甚當。且外國人視五色彩旗為虹旗,虹現而雨霽,虹旗出則象征一掃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以實現政治清明。另有一種說法,指五色旗是根據清朝海軍一二品官員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此五色代表五行學說中五方的顏色;也有認為,五色同時也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德。
五色旗產生于辛亥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省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1912年1月9日,黎元洪致電南京臨時參議院:“正朔已定,國旗及軍商各旗式應即劃歸一律,請速頒發定式,以便遵行。” 南京臨時參議院復電:“沿江各省現在皆以五色旗為國旗,經本院議決,請大總統通告各省,國旗即用五色旗……”因此1912年元月1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此時,南京各省代表會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的理由正是“各省幾乎一致,故從多數”。1912年2月12日,清帝剛宣布退位,北京即遍懸五色旗。這也充分顯示了國內對五色旗的普遍認同。1912年4月,臨時政府北遷。5月,北京臨時參議院繼續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當以五色旗為國旗議案交付表決時,“議長用五色旗為國旗之意詢眾議員,眾議員全體起立表決,拍掌歡呼民國萬歲”,獲得一致通過。6月8日,袁世凱以臨時大總統制令頒行全國遵行。
但孫中山先生始終對五色旗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不妥,曾專文咨復參議院申明其反對之理由:“一、清國舊制,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孫中山對此非常不高興,卻也無可奈何。袁世凱對于五色旗也不太喜歡,他曾對他的外國顧問開玩笑說:“五色未必染成,恐遇風雨變成糊涂也。”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時,就把五色旗換掉了。但北洋政府時期一直使用五色旗。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后,五色旗的國旗地位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將軍宣布“東北易幟”,東北全境降下五色旗,五色旗在全國范圍內被青天白日旗取代,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抗日戰爭時期,五色旗再次還魂,被日本帝國主義扶持建立的各漢奸傀儡政權所使用。如偽滿洲國國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設計,其他象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和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漢奸偽政權的旗幟都曾采用五色旗作為基本元素。
五色旗也是辛亥革命時期發行的貨幣上廣泛使用的圖案。如福建光復后鑄造有圓形圓孔狀“福建通寶”錢,背面穿左為鐵血十八星旗圖,穿右為五色旗圖。有“一文”、“二文”兩種面值。二文幣根據錢背穿右五色旗上橫條紋數目多寡不同,可分為粗紋五條旗和細紋六條旗兩種版別。其中粗紋五條旗版“二文”幣鑄量較多,較為常見;細紋六條旗版為早期所鑄,鑄時短、鑄量少,存世不多(圖7、圖8)。過去長期誤稱為“五條旗”和“六條旗”,并有所謂“六條旗”代表六族共和的錯誤觀點。其實,兩者都是五色旗圖案,只是雕刻工藝表現手法不同而已,粗紋五條旗版是以五條粗陽紋代表五色;細紋六條旗版則以六條細陽紋之間的五條陰紋代表五色。
此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發行的“陸軍部軍事用票”,福建都督府造“中華元寶”銀輔幣、“中華元寶”銅元,廣西獨立后第一廣西銀行發行的鈔票,民國二年黑龍江卜魁官銀號發行的銅元票,甘肅官銀號發行的制錢票,新疆迪化鑄造的“新疆通寶”銅元、喀什鑄造的“中華民國”新疆喀造背雙旗銅元、新省喀造“民國銅元”,以及民國初年各省鑄造發行的各種“開國紀念幣”銅元(圖9)上都印有五色旗圖案。交通銀行原為清政府郵傳部設立的官商合辦銀行,民國成立后改旗易幟,民國元年設計發行的鈔票上也出現了兩面交叉的五色旗圖案(圖10)。
圖1鐵血十八星旗.jpg
圖2辛亥中華元寶銀元(正).jpg
圖3辛亥中華元寶銀元(背).jpg
圖4辛亥江西省造大漢銅幣(正).jpg
圖5辛亥江西省造大漢銅幣(背).jpg
圖6五色旗.jpg
圖7福建通寶二文(六條旗,正).jpg
圖8福建通寶二文(六條旗,背).jpg
圖9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jpg
圖10交通銀行民國元年拾角.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