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公濟平市錢號銅元券 |
發布日期:14-04-04 08:35: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林翰 |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是清末民國東北地區的一家金融機構,從1901年成立到1932年被偽滿洲中央銀行合并,前后存在三十多年的時間,主要發行以銅元為單位的小面值輔幣,在活躍市場、方便商民交易流通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2年二十枚銅元券背.jpg ![]()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2年二十枚銅元券正.jpg ![]() 圖一: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2年二十枚銅元券 橫式,長10.6厘米,寬5.3厘米。正面綠色圖案,花紋長方框,框內四角斜書“二十”面值。行名“奉天公濟平市錢號”處在右上方,其下的“銅元二十枚”面值用篆體書寫,這在民國紙幣中都是較為少見的。面額下方是紅色冠字“C”和票號“3941632”,左右分鈐“總辦之章”、“公濟錢號”兩枚篆體朱文方章。左側橢圓形開光內是沈陽故宮鳳凰樓圖案,該樓原名翔風樓,乾隆年間易名鳳凰樓,樓高三層,玻璃瓦歇山頂,大紅柱廊,是當時沈陽城內最高建筑,“鳳樓曉日”也成為盛京八景之一。左右近邊框處分別豎書“中華民國十一年造”、“永遠通用不掛失票”字樣。背面紅色圖案,書英文行名“KUNG TSI BANK OF FENG TIEN”和楷體面值。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4年十枚銅元券背.jpg ![]()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4年十枚銅元券正.jpg ![]() 圖二:奉天公濟平市錢號1924年十枚銅元券 橫式,長9.6厘米,寬5.3厘米。正面紫色,上為“奉天公濟平市錢號”行名,中間花符內為面值銅元十枚,下方為紅色冠字“W”和票號“6478358”,鈐“總辦之章”、“公濟錢號”兩枚篆體朱文方章。左右兩側分別豎書“中華民國十三年制”和“公私款項一律通用”字樣。背面藍色圖案,上方書英文行名“FENG TIEN PUBLIC EXCHANGE BANK”,中間開光內為寶塔山圖案,面值采用英文“TEN COPPER COINS”和阿拉伯數字“10”兩種方式表示。 公濟平市錢號,原名奉天公議商局,由奉天公濟會(后改稱奉天商務總會)創辦于1901年,資本為沈平銀10萬兩,經營一般錢莊業務。1906年6月,由奉天官銀號出資4萬兩,奉天公議會出資2萬兩,共同接兌公議商局,將其改組為公濟錢號。1908年,改由官銀號獨資經營,1918年資本增至奉大洋10萬元。次年,奉政府令改為公濟平市錢號,資本增至90萬元。公濟平市錢號業務繁盛時期,除在省城設立總號外,還在鐵嶺、開原、公主嶺、范家屯、長春、西豐、山城子、遼陽等地設立分號11處。1929年1月,總號改為東三省官銀號一等分號,資本增至100萬元。1932年7月1日,與東三省官銀號一起,被偽滿洲中央銀行奉天分行強制合并。 奉天公濟平市錢號發行的紙幣只有一種,即銅元票。該號在民國7年以前,鼓鑄銅元。民國8年開始發行銅元票,共分5枚、10枚、20枚、50枚和100枚5種面額。起先,在沈陽作新石印局訂印5枚、10枚、20枚和50枚票4種,1920年在財政部又訂印百枚票一種。據有關資料記載,印刷該銅元券的還有東記、京華等印刷所,可能因面值較小的緣故,這些銅元券版面設計都較為簡單,印制也相對粗糙。 按照奉天省的法定價格,100枚銅元票折合小洋票1元,120枚銅元票折合大洋票1元。小洋票停兌收回后,銅元票則成為頗受歡迎的大洋票的輔幣。從1918年到1928年印制總額為10060萬元,1929年發行額約合現小洋8000萬左右。后因銅元缺乏,無力兌換而停止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