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而北宋之美學風韻,則最是中原文化藝術之美的代表。由此出品“大宋銀磚”系列,便是舉意將北宋的藝術、文化、生活,融以現代人的情感,升華于每一件“宋風文化物品”中,使我們能夠前擷東方精神之碩果,后續文明遺脈之悠長。
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有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而北宋,即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巔峰時代,它的美學風韻,也是最能代表中原文化之美的典型風格。本款“連年有余大宋銀磚”,即為隆重推出的“宋風系列”首款產品。
東方詩意,古韻新風
這款銀磚,其主題畫面設計靈感來自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連年有余”,磚型選自興于宋金時期的龕形磚雕造型。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北宋時期得到空前的興盛。史載,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貼年畫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鄰近當時首都汴梁的朱仙鎮作為木版年畫的主要產地,聲名日隆,成為木版年畫的中心,其作品暢銷各地,朱仙鎮一地,雖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得以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其作品及產地,均成為宋代中原民俗藝術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朱仙鎮木版年畫漸漸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其特征有五: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這使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這些作品中,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人物絕少媚態,顏色濃重粗獷,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在本款產品中,設計者便是將年畫中獨特的刀味、木味與金屬的質感嫁接在一起,以精細中蘊含樸拙的技巧將傳統文化鮮活再現,在傳承傳統中也體現出強烈的主觀再創作意識。在對傳統元素的創新中,設計師并不不單單是將一個舊圖騰進行材質上的新應用,或者僅是將一個老畫面進行新改造,無論對畫面中兒童線條、五官的刻畫,還是對孩童懷中那尾大鯉魚的細膩化處理,均在傳統年畫的古樸基礎上,賦予了更多現代式的空靈、層次感,在工藝的表達上也巧妙利用銀磚上的凹凸空間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對金屬的光澤、折射感的運用,也使畫面更加豐富、傳神、動感、富貴,那從畫龕中探身搖曳的蓮蓬與枝葉,更是將宋式的東方詩意做了一次意象化的植入,使產品雖處處皆是依據傳統新創畫面,卻又處處皆有傳統風骨。
率性創意,傳承風骨
產品背面的鯉魚躍水,靈感則是來自營建于北宋的初祖庵石刻。初祖庵作為少林寺建筑群之一,其建筑藝術價值極高,其中的石刻也屬上乘。在原作中,在水波之中有數條鯉魚錯落排列擺尾前行,其線條灑脫勁道,魚身修長有力,是典型的宋式雅文化風格。本款產品中,設計者的再創作更為率性,使游于水中的4條魚縱身躍起,首尾相連,在水浪之中濺起點點水珠,使畫面充滿朝氣蓬勃之意,更符合現代人率性自由、樂于創新的心靈追求。
在銀質金屬的新材料上,再創作的年畫透出柔和的光澤,猶如月光散向大地,富有無限詩意。它不像傳統的銀磚只是起到精美、好寓意的作用,也不是復制而成的傳統產品固守一隅,與現代生活遙遙相望。在它的身上,有著鮮明的“反符號”式文化傳承,它極力避免了對傳統元素的“拿來主義”,也極少具象化的傳統元素應用,設計師用無處不在的創新意識,含蓄地將宋代美學與中原傳統文化在產品中表達出來。它用金屬的光澤感與理性,同民俗題材的原生態與自然主義相結合,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使傳統文化在工業化的精細打造中,呈現出新的氣質,將中原文化的精神與風骨以金立言,為時代生活融注鮮活的傳統創新式美學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