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上的辛亥記憶

        收藏快報 17-10-28 15:56:56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福建福州 葉真銘

          106年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雖然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場革命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它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中國的社會進步打開了閘門,為以后的歷史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影響中國,震撼世界,它的功績不可磨滅,永載史冊。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1

          辛亥革命時期,光復各省軍政支出浩繁,財政極為困難。為緩解新政權財政緊張局面,維持社會金融穩定,當時光復各省紛紛鑄造發行貨幣投放市面流通。圖1是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黃興為籌措軍隊俸餉,以陸軍部名義發行的“陸軍部軍事用票”。該票正面上端橫書“軍事用票”,中央以交叉的鐵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作為主題圖案,旗下為面額,左邊印“陸軍部發行”字樣,下蓋“陸軍部總長”印章,右邊為發行日期“中華民國元年元月 日”。鐵血十八星旗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中革命黨人高擎的旗幟,具有濃郁的革命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鐵血十八星旗圖案曾經在當時各地鑄造發行的貨幣上廣泛使用,也成為了判斷是否屬于辛亥革命時期所發行貨幣的重要標志之一。

          鐵血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征“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的精神;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居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據吳籌中、顧延培編著的《辛亥革命貨幣》一書介紹:據說十八星旗是根據同盟會會旗——青天白日旗改制而成。當年同盟會會員劉仲文自東京返國,隨身攜帶這種旗幟設計圖案,因嫌其單調,便將圈邊加點,芒梢亦加點,原來有十二芒。此旗秘密傳至武昌起義者手中,制旗者因情況緊急,少制了三芒成了九芒,所以十八星旗又名九角旗。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2

          辛亥革命時期鑄造發行的貨幣上大量出現了鐵血十八星旗圖案。如福建光復后,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府(福建都督府)鑄造發行“中華元寶”銀輔幣,正面中央有一“閩”字,兩側有“辛亥”字樣,背面以十八星圖案作為主題圖案(圖2)。湖南獨立后,湖南實業銀行民國元年(1912)發行的銀元票正面上端中間印有十八星圖案,代表鐵血十八星旗。湖南米商錢局民國元年(1912)銀兩票、廣西獨立后廣西銀行(史稱“第一廣西銀行”,以區別于以后創辦的廣西銀行)發行的鈔票、安徽中華銀行銀元券、福建都督府鑄造發行的“福建通寶”銅錢、福建銀幣廠造“中華元寶”銀輔幣、“民國紀念幣”銀輔幣、江西壬子“大漢銅幣”和民國初年各省鑄造發行的各種“開國紀念幣”銅元上都印有鐵血十八星旗圖案。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3

          最早的鐵血十八星旗上沒有太極圖案。1911年5月,共進會和文學社合作,成立武昌起義總指揮部,定鐵血十八星旗為起義所用旗幟。此時還另外設計了一種革命軍旗,為中間新增一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后來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之共進會機關部配制炸彈時,因同伴吸煙不慎引爆炸彈,聞訊趕來的俄警將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旗幟等搜去,有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也被搜去。因此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發動時未使用此十八星旗。但江西省光復后,鑄造有一枚辛亥“大漢銅幣”(圖3),這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政權所鑄造發行的第一枚銅幣。辛亥“大漢銅幣”背面十八星圖案中心有一小太極圖案,這就是當時新設計的鐵血十八星旗圖。此種中間帶有太極圖案的鐵血十八星旗在錢幣上出現,僅見此一例。

        來源:收藏快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