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實錄】文化自信,中國幣章如何“走出去”?

        17-10-23 16:18:04 中國集幣在線

        ——中外幣章藝術發展及相互影響訪談錄

        時    間:2017年10月16日下午13:00
        地    點: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工貿展廳
        主    題:中外幣章藝術發展及相互影響
        主    辦: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處
        媒    體:中國金幣網、中國集幣在線 
        主 持 人:王  斌  浙江易金集團、中國集幣在線常務副總經理

        嘉    賓:
        華 蔚  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顧貽達  上海市收藏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資深幣章 收藏研究者
        方茂森  原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高級工藝美術師、手工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周 劍  南京造幣有限公司模具生產部主任
        朱熙華  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造幣有限公司設計師
        潘耀忠  原上海市收藏協會副秘書長
        高鴻飛  杭州大銅章專業委員會主任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10月16日,“國際幣章藝術展”上海巡展在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申泉工貿有限公司展銷中心隆重開幕。當日下午,“中外幣章藝術發展及相互影響”訪談活動在幣章藝術展現場舉行。此次活動特邀幣章行業相關專業人士,共同就主題內容進行了探討。此次訪談將有助于我們以國際幣章的廣博視野去進一步解讀中國幣章藝術,尋求一條符合中國文化的新的幣章事業發展之路。下面是記者收集整理的訪談嘉賓發言精要,歡迎廣大幣章愛好者共同研討。




        華蔚: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正在努力推廣、宣傳中國幣章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中外幣章藝術文化,在不同文化土壤的培育中,有著各自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文化話語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外幣章從各自發展到交互影響,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與文化張力的藝術形式之一。近幾年,幣章專委會與國際藝術紀念章聯合會(FIDEM)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我們要讓中國幣章藝術走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幣章文化。同時,我們也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學習外國幣章藝術的優點,讓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交流中,更深一步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與藝術審美特性,從而進一步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朱熙華:國際幣章藝術的發展就是我們的發展,不能跟國際幣章割裂開來。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近年來,國外的幣章設計越來越強調藝術性,而我國的幣章則更強調主題。前者重在藝術家個性化的表現,是藝術家個人的創意與思想情感的外射,表現手法上有些比較抽象,有些是象征化的,在欣賞時需要一點契機。而中國的幣章設計在表現手法上更趨于古典主義、寫實主義,畫面上更講究對稱美和平衡美,欣賞起來比較通俗易懂。

          從發展層面講,最近幾年國內紀念章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無論是主題的豐富還是表現手法的變化,都有著國際化的趨勢,這與國家對外開放是同步的。國際幣章藝術總體來講已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但我們得明白,國際幣章藝術的發展就是我們的發展,我們不能跟國際幣章割裂開來。我們也不能一味去模仿人家的設計,我們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創作,這樣才會有更好的表達。

          另外,我認為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年輕人來了解幣章,他們是新生力量,也是持續力量。因此,應該多向年輕群體去推廣,去培育,這樣我們的幣章藝術才會持續生發新的力量。

        方茂森:手雕要走自己的路,創造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今天的幣章展,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有些作品完全超乎想象,與原來我們對紀念章的認識完全不一樣,很受啟發。我是手雕傳承人,那個時候,因為還沒有改革開放,與外界接觸很少。后來我們開始制作手雕作品,與紀念幣的雕刻很像。我們剛開始時認為手雕要做得跟機器一樣,但后來發現這是一個誤區。手雕在“像”的層面是很難超越機器的。于是,我們覺得手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并且是機器做不了的。

          我們發現外國的手雕,思想很開放,刀子、鑿子等的痕跡都留在上面,這是機器做不到的。在每一個痕跡里,都是手雕獨有的思想情緒流動,這些也是機器做不到的。可以說,這些才是作品生命力的印跡。如,魚大銅章就是手雕作品,做了很多努力,與國外相比雖然還有些差距,但也是紀念章雕刻藝術一次很好的探索。我們需要邁開更大的步子。但是,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中有鋼絲、鐵片、非金屬等一些材料的,我覺得這些與章的概念還是有出入的。我們在學習借鑒國外的同時,需要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藝術做底,不能一味模仿,那樣只會不倫不類。我們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周劍:資源的跨界,讓社會的藝術家也參與進來,這樣路才會更寬。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我也是設計師,關于中外幣章的設計藝術,我也認同朱熙華的觀點。我們需要多去外面看看,在看的過程中了解外國的文化,外國的幣章,學習藝術家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寬我們的思路,我們的眼界。就目前而言,設計師感覺一直埋在設計里面,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很希望多看看這樣的展覽,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我們的很多幣章作品也要走出去,在學習比較中,提高藝術表現力。

          另外,我們應該吸收社會藝術家,讓他們也參與進來,這樣我們的設計會更加多樣化。幣章界還是需要輸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潘耀忠:眼界很重要,我們要開門造車。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這個幣章巡展非常好,但推向市場推向大眾的力度還是不夠。今天的展覽,有一種跨界過猛的感覺。基于我們原有的對大銅章的概念,今天我覺得,對國外紀念章的接受還是存在一些看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不好接受,就此而止。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眼界很重要。你看,馬列主義是從國外來的,我們有了社會主義,這就是根據實際,為我所用。所以,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傳統的,只要融合得好,就是好的。做到這個前提就是要有文化自信。

          我雖然不能接受有些外國章的設計理念。但是立體的老鷹與淺浮雕的老鷹,我還是會挑立體的,這個就是藝術獨有的感染力,你一定會去挑更有張力的。就中外幣章而言,題材也是可以互通的,你看原來我們不知道畢加索,但現在慢慢都知道了,我們也做過畢加索的章,這就是文化的接受與融合。

        顧貽達:應該大踏步去跨越,去外面看看,做自己的文化,講自己的故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今天參觀了幣章展后非常震撼。我收藏的幣章很多,近幾年也會經常去高等學院做一些普及,也希望更多的藝術家能參與進來。造幣廠的設計人員,應該大踏步去跨越,去外面看看,去嘗試,做自己的文化,講自己的故事。

          我們在紀念章的設計上,要與幣的設計相區別,用更豐富的題材、更多元的表現手法,來更好地吸引大眾進行欣賞和收藏。

        王斌:市場推廣,需要從更年輕的人群開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集幣在線大銅章俱樂部成立近十年來,自主設計研發了很多款紀念章,我覺得設計是一件很苦的事。同時,我們也是紀念章的運營商,我們做了很多關于紀念章知識文化的普及工作。但總感覺有些地方是有種無力感的,其中之一便是群體。我從小就集郵,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我覺得只有擁有強大的收藏習慣才能讓這個群體一直生長。幣章文化也一樣,也需要我們從小去教育,要從文化的熏陶、文化的審美與愉悅去進行培育。市場是需要強勁的群體力量去支撐的。中國文化需要充分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從小去培育。

          陸游唐婉紀念章,是我們與陳堅老師合作制作的第一枚章,沒想到受到了巨大歡迎。近兩年,受整體環境影響,市場不太好。我覺得章的地位應該提得更高一些。葡萄牙的一個章,上色真美。我們的章也可以去做。今年我去香港,與幾家國際大型拍賣公司接觸,他們覺得我們的章很漂亮,賣得也很好。就像我們看他們的章一樣,覺得不一樣。這就是文化,我們應該去學習,去借鑒。

        高鴻飛:應該把紀念章放在更大的視野里。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我們知道紀念章收藏,上海一直是重鎮,這已經形成一種生態。而舉辦博覽會對幣章藝術的推廣也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杭州這些年來,無論是幣章文化的研究群體,還是收藏群體,都慢慢發展起來了。另外,我覺得幣章收藏應該與郵票收藏這些群體基礎非常廣的品類放在一起,這樣更有利于拓寬我們的收藏群體。畢竟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在體現中國文化上也是相通的。

        華蔚:

          感謝各位的精彩發言,你們的觀點對我們幣章專委會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我們已開始與高校合作,讓幣章文化藝術走進高校,向我國的年輕人普及燦爛悠久的幣章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我們也在吸收幣章藝術與研究等各個方面的藝術家、專家、設計師、收藏者等進入幣章專委會,在推動中國幣章藝術發展和走向世界中發揮作用。

        王斌:

          中國幣章藝術,就是讓大家去聽我們自己的故事,而外國人因為不了解我們的文化,在聽我們的故事時肯定會有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去調整我們講故事的方式,突破文化的差異,從而實現藝術的多樣化,最終在學習、融合中,真正完全地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更多郵幣卡交易、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集幣頭條APP。
        集幣頭條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