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枚罕見的戰國時期楚國的四布連幣,由首都博物館所珍藏。每枚連體幣長9厘米,寬2.3厘米,重15克。這兩枚一正一倒、足部相連的銅質布幣,是兩千多年前楚國的一種畸形布幣,留傳至今,彌足珍貴。 楚國是戰國時期惟一具有金、銀、銅三種鑄幣的國家,楚銅幣主要有貝形幣、布幣、刀幣和錢牌。楚銅幣多系出土文物,因長期埋于地下,通體銹綠,異常生動。楚國的銅布幣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和陜西等省都有發現,數量不多,有大、小兩種形制。大布的錢面有“旆錢當金斤”4字,錢背有“十貨”2字,形狀受中原布幣影響,為長方形、平首、方肩、方足;小布又稱四布連幣、四錢當金斤,形制為兩枚平首、方肩、方足的小布相連,一正一倒,形狀罕見。專家認為,四布連幣是楚國占有淮泗、吳越地區后,由楚的邊境縣邑鑄行的地方性錢幣,因此流行范圍不廣。首都博物館珍藏的兩枚四布連幣,應是楚國小布中的極品。 兩枚連幣的兩頂端、肩部均有錯范,其面文為“四布”,背文為“當金斤”,即兩枚連在一起的布幣可以充當一金斤。金斤布又稱平首布,是繼空首布之后出現的一種布幣。金斤是由農具演化而來的布幣,后來,金斤字也逐漸變成為一種重量單位。早期的金斤布上一般都表明了布值,分為半金斤、一金斤、二金斤共3等。由半金斤布發展而成的小型尖足布、方足布,則是晚期金斤布的特征。 專家認為,這種連幣屬于一種錯幣,連幣的出現,一方面表明了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連幣行用時間短暫,未及分割即宣告廢止。因此,這兩枚四布連幣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