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譚成富
近些年來安徽省鳳陽地區出土的大量南宋錢幣中,筆者發現一枚“紹熙元寶”背“四”大錢,堪為南宋古錢中之珍品。
該錢為折五型大錢,質地紅銅,直徑3.6厘米,穿孔0.9厘米,厚0.18厘米,重13克。錢幣通體布滿綠銹略帶有紅和灰白色。品相完好,面文“紹熙元寶”四字楷書旋讀。錢形規整,外廓、內廓、地張,無論從錢正面或反面看,都一絲不茍,方圓滑當,平整舒展,儀態大方。“紹熙”二字左邊長于右邊,是其獨特之處,由此該錢文顯示出大家的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絕非普通工匠所能為之。
紹熙折五大錢為試鑄錢,傳世有對讀紹熙通寶背四大錢,旋讀紹熙元寶背四大錢兩種,均為銅質。
錢幣學家王蔭嘉先生曾有手記:“民國十五年,偕齊齋同游鴻儀里旅邸。出示松江韓淥卿氏所藏拓本,中有是品,驚嘆不置。厥后韓氏藏書散佚,此古錢未悉下落。不圖今于足齋目睹真面目,歡喜無量。蓋大于慶元折三,而與嘉熙、端平相埒。惜不得韓氏拓本,互校其異同也。”該處記載的韓淥卿先生所藏之錢,即紹熙元寶背四大銅錢,乃首次披露之物。而后出版的《泉幣》雜志第三期《出品門》專欄中刊有該錢的拓圖及文稿。
據高漢銘《簡明古錢辭典》第310頁載:宋光宗趙惇紹熙年間(1190年-1194年)鑄造。《宋史.光宗本紀》載:“光宗名惇,孝宗之子,在位五年,壽五十四,改元紹熙,起庚戌,終甲寅。”“光宗幼有令聞,向用儒雅,逮其即位,總全綱,屏嬖幸,薄賦緩刑,見于紹熙初政,宜若可取。及夫宮闈悍妒,內不能制,驚憂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養日怠,而乾淳之業衰焉。”
《宋史.食貨志》載:“光宗紹熙二年,減蘄春,同安兩監歲鑄錢各十萬貫……三年,減蘄州歲鑄錢二十萬緡。”南宋遷都杭州以后,由于朝廷政治腐敗,經濟蕭條,導致幣制紊亂,貨幣文化急劇衰退,致使錢幣文字藝術少有生氣。南宋錢幣錢文早期應用篆體和宋書,至紹熙而停用篆體,以后大都使用宋體和楷體。錢背大都有紀年。紹熙時期的錢幣背文紀年自元年至五年,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數等,材質有銅、鐵兩類,唯鐵錢品種豐富,版別眾多,蔚為大觀。然而“紹熙元寶”當五大錢,傳世甚少,寥寥無幾,今出土于鳳陽屬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