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劉 征
![](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417/2008041614175496838.jpg)
乾隆鑄順治通寶宮錢
![](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417/2008041614190649121.jpg)
乾隆鑄康熙通寶宮錢
![](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417/2008041614202441296.jpg)
單點通乾隆通寶
1735年8月23日,大清雍正皇帝駕崩。9月3日弘歷在太和殿升座,即帝位,改第二年為乾隆元年,詔告天下。從9月到年底,4個月期間仍行雍正錢。但年輕的乾隆帝卻為改元鑄新幣,鑄造了一批為數不多的“順治通寶”和“康熙通寶”宮錢,帳撒于宮中文武要臣。關于這其中的來龍去脈,也許從錢文中能看出些端倪。
首先來看順治通寶面文,與普通順治錢相比,其“順治”二字基本相同,而“通”字小異,“寶”字的寶蓋楷意濃,貝部略寬。此錢與單點通乾隆通寶相比,相同點即同為單點通,不同點則一個是方頭通,另一個是角頭通。宮錢成了前后兩者的過渡形態。
從同一宮錢的背文看,乾隆鑄順治通寶與普通順治錢相比,兩者同為曲尾滿文泉,但泉頭下,一個是橫,另一個則是提。普通大乾隆的滿文泉字頭部方正,接近順治宮錢泉字,不同點即變成了直尾泉。由此說明各類乾隆大樣背文皆由乾隆式宮錢(包括順治和康熙兩宮錢)演變而來。
再看乾隆鑄康熙通寶宮錢面文,可明顯看出“通”字與長通乾隆錢的通字相同,與短通乾隆錢的“寶”字相同。一枚宮錢的面文,則又派生出兩種不同版別的大乾隆。以乾隆鑄康熙通寶為例,聯系順、康、雍三朝中央泉局錢的泉字,多枚為曲尾泉,而乾隆的泉字多枚為方頭直尾泉,有相承一面,也有發展變化一面,這殆為大清泉發展史沿革的其中一段過程吧。因此,《故宮清錢譜》將此類錢定為宮錢。
為什么乾隆在當時要試鑄宮錢呢?簡言之,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深知自己的處境。文皇即位45歲,乾隆即位25歲,一比便知其統治經驗的不足。乾隆曾賦《雉將雛》詩為旁證:“……雛兒才長成,啞啞學母呼。翅軟未解飛,嘴嫩未能食。飲啄與游翔,皆賴顧復力……”
其二,對曾祖皇創業和被祖皇的寵幸,既尊崇又懷念。剛即位就表白“朕所辦之事,即皇考之事;所用之臣,即皇考之臣”。以此來激發朝臣的忠君思想,取得對自己的擁戴。
其三,尊重老臣、舊臣。如令設見新皇的地方文武大員,輪流來京陛見。對進貢的群臣,回賜宮錢,以示皇恩。同時也可征詢改元后鑄新錢的意見,從一個側面,贏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除了以上兩類宮錢外,還有順治通寶背滿寶漢原雕母錢、折二康熙通寶背滿寶漢福等錢。這些錢,其面文的寶字和背文的滿寶皆類同,可能為同一錢局的貨幣,制作期或許在其后。寶泉局是大清京都中央最大鑄錢局,可主導一個朝代鑄錢走向。雖然兩宮錢不是行用錢,但它們卻直接影響一個時期制錢錢文的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