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光明使君壽考,吉喜長久宜我子孫。”
“福臨壽星門弟,春到勤勞人家。”
在中國花錢吉語錢中有不少壽錢,有萬壽錢和祝壽錢。萬壽錢是宮錢的一種,皇帝的生辰稱為萬壽節(jié),錢局往往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jìn)。南宋“福寧萬壽”金錢,有人認(rèn)為是宋孝宗時(shí)為太上皇八旬萬壽所鑄。“紹定萬歲”銀錢則鑄于宋理宗紹定年間。清“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有人認(rèn)為乃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shí)鑄的萬壽錢。
祝壽錢為吉語錢的一種,為慶祝壽誕之用。錢文有“龜齡鶴壽”、“龜鶴齊壽”、“福德長壽”、“福壽延長”、“千秋萬歲”、“長命百歲、福壽雙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壽康寧”、“福祿壽喜”、“福壽齊增”、“長命百歲、百福百壽”、“吉人天相、富貴壽考”、“壽同山岳”、“五子登科、延齡百歲”等等,背或?yàn)槟蠘O仙翁(即老壽星)、靈龜、仙鶴、青松、瑞云等圖案,還有一種“百壽百福”錢,即包含了“壽”字和“福”字?jǐn)?shù)十種不同書體的寫法。另外,“大明弘治年造”背“壽”字錢餅、“崇禎通寶”背穿上“壽”字錢等,當(dāng)亦是祝壽錢。
壽星初為星名,后附會為神仙名。《爾雅·釋天》:“壽星,角元也。”郭璞注稱:“數(shù)起角元,列宿之長,故曰壽。”可知壽星最初為二十八宿中的角、元二星,后又演化為南極老人星。《史記·封禪書》:“壽星祠。”索引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
相傳從秦朝始立祠奉祀壽星,周秦時(shí)祭祀南極老人星。唐代朝廷便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節(jié)宿”(《通典·禮四》),已將二者合祭了。開始人們認(rèn)為壽星掌握國運(yùn)的長短,后來才被視作主宰人間壽天之神。東漢時(shí),將祭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jié)合。據(jù)《后漢書》記載,南極老人星常在秋分時(shí)出現(xiàn)于南郊,所以每年仲秋八月,朝廷在國都老人廟祭祀南極壽星。對年過七旬的老人,要授以九尺長的鳩頭王杖,據(jù)說鳩鳥是“不噎之鳥”,其意是希望“老人不噎”,同時(shí)還給他們吃煮得很爛的粥。對八十、九十歲的老人還另加賞賜。
壽星的人化大約在唐宋時(shí)代。在元明雜劇中,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及《長生會》,戲中壽星的形象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王當(dāng)、白發(fā)、白髯、執(zhí)圭”,與后來的形象有所不同。大約從明末壽星定型為如今的模樣,即長頭高額、雙耳垂肩、身材短小、胡子發(fā)白、長領(lǐng)過腰、駝背弓腰,一手拄著長長的龍頭拐杖,一手托著仙桃,慈眉善目,喜笑顏開。壽星的形象就是畫家以此為據(jù)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