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中國股市新興資本市場的本質決定其會為投機者培育土壤,但是中國股市仍然不乏具有價值投資的股票。
據Wind統計,從1998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在可統計的1526只A股中,十年來漲幅超過10倍的股票有95只(左表),林園、劉元生和但斌所鐘愛的股票都無一例外地名列其中。此外,通過統計我們發現,在這95只股票中,隸屬于制造業的股票最多,占比超過60%,這是因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其中以機械設備最為突出,如三一重工(13.10,0.20,1.55%,吧)(600031)上市僅五年時間,期間股價漲幅高達15倍,截至2007年底復權股價為329.5元,而其上市發行價為15.56元。
巴菲特曾說過有些行業是“天生的贏家”,從統計數據中我們也發現在這95只股票中,有不少股票在行業中具有絕對的壟斷實力,如萬科A(5.63,0.08,1.44%,吧)、招商地產(10.92,-0.04,-0.36%,吧)(000024),振華港機(9.79,0.04,0.41%,吧)(600320)、貴州茅臺(133.00,0.63,0.48%,吧)等。而這恰恰印證了巴菲特所言:價值投資的精髓,要看企業本身。
價值投資貴在堅持
事實上,“價值投資”的火花一直閃爍在中國股市的牛熊起伏中。然而中國的牛市總是迅猛而瘋狂,股票的“價值”迅速被透支,價值投資理念也隨之被沖垮,甚至還淪為炒作題材,被扭曲放大,導致投機橫行。
1994年7月29日,上海石化(600688)股價已由頭一年上市時的5.47元跌至1.2元,隨后開始絕地反擊,數月后反彈至3.5元,與上海石化同樣境遇的還有馬鋼股份(4.11,0.21,5.38%,吧)(600808),在1994年7月27日跌至1.12元后“柳暗花明”,到1996年時,股價最高被炒至6.24元。
這一輪低價大盤股行情被業內一些人士認為是中國股市價值投資的初步實踐。價值投資時代的真正到來被認為是1996年。當時,四川長虹(3.40,0.03,0.89%,吧)(600839)、深發展A和青島海爾(8.82,0.22,2.56%,吧)(600690)由于其良好的業績、雄厚的資本和龐大的市場規模,受到市場的一致追捧。四川長虹由年初的8元爆炒到年中的28.24元,一時間,“滬長虹、深發展”成為市場價值的標桿。
然而從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的熊市中,這些價值旗幟的跌幅都超過了60%,讓投資者深度套牢,市場開始質疑價值投資。2000年,對網絡概念股的投機暴富更是讓中國投資者“放棄”了價值投資。
2003年,QFII帶著價值投資理念進入中國市場。然而當時中國股市正處在漫漫的熊市之中,重燃的價值投資理念不能成為中國股民解套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