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交易日的破位暴跌,讓投資者心有余悸,究竟誰導演了本輪暴跌?以基金為首的機構資金又在做什么?通過上交所最新提供的權威數據,這些問題可以找到答案。
機構雪中送炭狂買92億創5月以來新高
上周五滬深兩市雙雙破位暴跌,本周一同樣如此,而且跌幅還越來越大。在如此關鍵時刻,到底是誰在砸盤?機構是否在瘋狂做空?
但是上交所數據顯示的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以基金為首的機構在暴跌當天凈買入36.73億元,雖然第二個交易日暴跌使殺入的資金被套,但機構在本周一再度凈買入55.41億元,這樣的凈買入量創出5月以來的新高。
上交所數據顯示,8月8日當天機構資金賣出32.15億元,買入68.89億元,凈流入資金36.73億元;8月11日機構資金買入86.83億元,賣出31.42億元,凈流入55.41億元,這是4月30日以來機構資金一天內凈流入最大的一天。具體從股票來看,買進最多的基本都是大盤藍籌股,上證50的股票成為機構最“青睞”的股票。
其中流入最多的是中國中鐵,8月8日機構買入2337萬股,本周一又再次買入1100萬股,而且買入的幾乎全部是基金席位,上周五排在第一位是基金2441買入4164萬元;有兩市第一權重股之稱的中國石油也成為了機構重點買入的對象,機構增倉比例占其流通盤的0.4%,一天內資金凈流入超過2億元,機構的持倉比例也從6月份的不到10%上升到12.6%;武鋼、寶鋼最近成為了機構重點甩賣的對象,但暴跌兩天機構又在加倉這兩只股票;伊利股份是本周一所有上證50股票中,機構資金流入最多的股票,一天內機構資金流入1.3億元,買入前十全是基金席位。另外,中國人壽、中國聯通、中國神華、中國遠洋、中信證券等機構也都有規模較大的買入。
除了大盤藍籌股外,一些市值較小的股票機構也選擇在下跌中買進,比如廈門空港、合肥三洋、浙江陽光、老白干、黃山旅游、盤江股份等,機構一天買入的數量都超過流通盤1%以上。
從具體席位來看,基金成了做多“主力軍”,基金2518兩天內凈買入19.87億元;基金2526凈買入總額也達到了11.62億元;其次基金2504買入6.73億元等等,業內人士分析這很有可能是新基金開始建倉了。但指數如此暴跌,又是誰在賣呢?
敢死隊營業部是最大空頭
有買必有賣,而且大盤如此大幅的暴跌,空方實力肯定要強于多方。數據顯示此次的暴跌流出最多,最集中都是一些大型券商,更奇特的是很多大家熟知的敢死隊營業部在暴跌中都是頗有“默契”地凈流出。
如果把暴跌兩天的所有交易席位按凈流出額排序,前八位全是券商席位。比如國信證券,凈流出9.2億元;第二位銀河證券,凈流出7.6億元;其次是廣發證券,流出5.65億元;華泰和光大證券當天的流出額都超過了4億元;另外,還有海通證券、申萬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
詳細分析這些券商旗下營業部的交易情況,有一個現象值得投資者高度關注,游資營業部成為了賣出主力。首先,光大證券旗下賣出最多的營業部是寧波解放南路營業部;銀河證券流出最多兩個營業部是寧波和義路和杭州解放路;國信證券旗下的深圳泰然九路、杭州保俶路、廣州東風中路營業部賣出數量最多。以上營業部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全是敢死隊營業部。東吳證券賣出總額雖然沒有進入前幾位,但旗下有“敢死隊”老大之稱的杭州文暉路營業部在8月8日天凈賣出額超過1億元。
這些游資特征明顯的營業部能夠如此一致地行動的確很少見,如果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毫無疑問,此輪暴跌游資是最大的空頭。
機構凈買入并非見底信號
有人可能會覺得機構資金大舉流入是否就預示著大盤已經具備投資機會,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先前出現過類似情況,但接下來卻是大跌,而且從機構主要購買的品種來看,防御特征十分明顯。
今年4月底在諸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大盤一舉沖高到3786點,但很快卻轉入到平臺整理,但在6月10日滬指突然跳空低開,破位下跌,當天狂瀉257點,跌幅達7.73%,而當天機構資金卻是凈流入27億元,不過隨后卻開始了一波大幅殺跌過程,連收5根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