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背綠券
紅一角
第三套人民幣盡管已經退出流通八年了,但人們仍然對它記憶猶新。那個時代的“大團結”、18塊8,還有“紅一角”,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早就融入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第三套人民幣是我國首套獨立完成設計、印制的紙人民幣,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尤其是其中的“一角”紙幣,其票面圖案因為觸及了當時敏感的政治問題而反復更迭,“身世”坎坷。1962年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發行棕色五元券和棗紅色一角券的通告》,并于4月20日首先發行棗紅色一角券,因券面以棗紅色為主,故俗稱“紅一角”或“棗紅券”。其正面圖案為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農村參加勞動,象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契合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但畫面中人物卻是自左向右前進。這種設計在“左右路線”之爭甚囂塵上的年代,自然是極不“妥當”的,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
為挽救“紅一角”的“政治錯誤”,1966年10月1日,因背面的墨綠色菊花圖案而得名的“1角背綠券”臨危受命,進入流通,人物改為“向左走”,從而取代了“右傾”的“紅一角”。不過好景不長,“1角背綠券”在1966年10月1日正式發行,但卻在1967年12月被匆匆回收。之所以如此“命短”,也是因為一個致命的失誤,那就是“背綠券”與1964年發行的2角紙鈔背面顏色極為相似,容易在交易過程中混淆。當時,很多人甚至故意將“1角背綠”作為2角錢使用,引起了金融秩序的極大混亂。于是,“背綠券”僅流通14個月,即被央行召回,成為人民幣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紙幣。
流通時間不長、幣齡較短的棗紅色1角券和背綠色1角券,如今已成為難以尋覓的珍品。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恰恰成為升值的助力,“紅一角”一躍成為收藏界的寵兒,如今在錢幣市場上已達每枚3000元。“背綠”一角券由于發行時間短,市值一騎絕塵,已達16000元,升值16萬倍,穩坐第三套人民幣的“鈔王”寶座,更是各路藏家尋求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