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經濟報自2月22日刊發了《“一萬元”買一輛大卡車》的有關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的相關稿件后,有收藏愛好者打來電話詢問有關該套人民幣中號稱“十二珍品”錢幣的一些情況。為此,記者走訪了首府一些收藏愛好者和收藏界的業內人士。
據收藏業內人士謝偉景說,第一套人民幣中被譽為“十二珍品”的紙幣分別為:面額為20元的“打谷場”;面額為50元的“水牛圖”;面額為100元的“帆船”;面額為500元的“瞻德城”;面額為1000元的“牧馬圖”(票背面為維文版);面額為5000元的“牧羊圖”、“蒙古包”和“渭河圖”;面額為1萬元的“駝隊圖”和“牧馬圖”(票背面為蒙文版);面額為5萬元的“收割機”和面額為50萬元的“新華門”。
2月24日、25日,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收藏者能夠存有“十二珍品”中的三四張已實屬不易了,更不要說集齊12張。一位初來新疆的內地收藏者告訴記者:“我聽說在新疆可以找到‘瞻德城’和‘駱駝隊’,所以就來了。”的確,為了盡力集全這些珍品,許多收藏者都是友通四海。
“十二珍品”之所以成為收藏領域中的“貴族”,主要是因為其發行時間短、數量少等原因。而其中票背有蒙文和維文的6種紙幣則又因為其使用范圍較小進一步增添了收藏的難度。
據了解,由于1951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關于統一關內、關外幣制的命令。當年5月發行印有維文的人民幣兩種,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的流通券,11月發行印有維文人民幣4種,限期收回新疆省銀元票。這6種票分別于1955年4月1日和1955年5月10日停止使用。如,當時新疆受地區和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貨幣流通不暢,加上在新疆的印鈔量又特別少,所以很難有這種紙幣流入南方。有相關專家預測,在國內所有省(區)、市、縣很難找到50張“瞻德城”。存世量的稀少讓每一個錢幣收藏愛好者都不惜財力、物力而競相尋找、收藏。
除了上述6種珍品外,其它6種藏品也各具特色,深深抓住了收藏者的心。“這十幾張珍品的版面風景各有不同,每一張的背后都有東西可挖。”首府民街的一位收藏者告訴記者。而首府紅山一位收藏愛好者的言談也道出了它們吸引收藏者的原因:“它們的畫面或動物或風景或建筑,但不管是什么都很有歷史意義。”
為了進一步突出它的設計特色,一位收藏界的專業人士以20元的“打谷場”為例說,該券主色為淺藍色和深藍色。從其券面可以看到:農村打谷場上一片繁忙的景象,毛驢拉著石碾在碾壓打谷,農民隨著驢子碾壓過的秸稈,一批又一批地翻秸收谷,場邊有大糧囤,整個場面洋溢著翻身當家的農民享受著豐收喜悅的氣氛。
據了解,在這“十二珍品”中,1萬元“牧馬圖”、5000元“蒙古包”、500元“瞻德城”、1萬元“駝隊圖”為收藏難度達到五星級以上的瓶頸品種,因此被業內人士譽為“絕品四珍”。第一套人民幣中的“十二珍品”因為各種原因,能存于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但是它們各方面的收藏亮點卻已經牢牢抓住了收藏者的心。據悉,第一套人民幣“十二珍品”目前的市價為七八十萬元。
來源:《新疆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