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老Q 楊磊
97年錢幣市場崩盤祥解與探秘以及08年行情預測性分析
(首先聲名,任何人無權轉發本篇文章,除非獲得本人批準。否則,本人保留追究責任的權利。)
第一部分:引言
那是中國收藏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一年;那是無數參與投資的老百姓心中,永遠的痛!
那是無數錢幣從業者的惡夢,仿佛今日,物是人非,卻依然無法忘記;那同樣,是值得我們后來者深思的一年!那是1997年!
曾記否,那年的郵市,熱鬧程度,甚至超過趕集的菜市;還記得,那年的幣商,還沉浸在賺取暴力的夢中,日日幸福,夜夜難眠。有幾個老資格的朋友告訴我,那時候,買什么都是賺,天天在那數錢。突然,暴風雨來了!
那是同年10月,國慶節過去了,由于錢幣收藏和炒做,影響了正常的錢幣流通,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禁止非法買賣人民幣的通知》.此后的幾天,郵票、錢幣市場如傾盆大雨般的拋盤,無數大戶從此消沉,無數普通老百姓傾家蕩產……
引用麥迪(T-MAC)的一句話: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為了您的未來,請您耐心,把這篇文章看完,耐心聽我胡說八道,萬一對您有所幫助呢?
第二部分:1997年崩盤祥解以及1997年與2007年市場內外各種因素綜合比較之數據比較部分
1:數據與資料對比
1997年的那次崩盤,給我們帶來了足夠的教訓。很多人后來總結,都是說,那是因為過分吵作引起的。實際上,真的僅僅是炒做那么簡單嗎?事實上,炒做的行業多了。直接引入主題,先給大家一個數據,用1997與2007進行對比,看看兩者有多少不同之處:
對比一:97年國內生產總值=74893.2億元 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據估算,約為23萬億元
對比二:199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 農村為2000多一點而已 2007年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600元上下,農村為4000元
對比三:1997年,網絡沒普及
2007年錢幣收藏相關信息是1690000個,每天以數千個遞增。
對比四:1997 錢幣相關網站不超過50個
2007年錢幣投資相關網站
約有 1988個
權威些的有10個左右
對比五:2007年,錢幣愛好者群體:粗略估算為700萬左右 潛在投資群體非愛好者:3800萬以上,其中3000萬在股市,3000萬中隨即有人隨時進入錢幣市場,即位所謂散戶
97年
錢幣愛好者
已經無法計算,但是,大家都是投機為目的
對比六:國內電視環境
1997年,國內無權威收藏類節目
2007年:截至2007年3月份,國內熒屏上能看到的收藏類節目主要有以下十個:央視二套的《鑒寶》,中國教育電視臺的《美術苑》,鳳凰衛視的《投資收藏》,北京衛視的《天下收藏》,吉林衛視《找你》,天津都市頻道《藝品藏拍》,湖南娛樂頻道《藝術玩家》,浙江經濟生活頻道《寶藏》,昆明電視臺《盛世典藏》,成都電視臺《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對比七:錢幣經濟泡沫程度對比
這個概念需要幫大家解釋以下:
泡沫經濟的載體是資產或商品,在這里,指的是錢幣。但并非所有的資產或商品都能產生泡沫。產生泡沫經濟的載體通常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供求不易達成均衡。一般的資產或商品都具有較為充分的供給和需求彈性:當市場的需求量增大時,拉動其市場價格上升,而市場價格上升又必然引起供給量的增大從而達到供求均衡。而泡沫經濟的主要載體如錢幣、股票和房地產等卻具有供求彈性不對稱,即需求彈性大而供給彈性小的特點:當某一市場需求量突然增大時,拉動其市場價格急劇上漲,但由于該類資產受到資源天然稟賦或供給時空上的制約,無法相應地增大供給量,從而使供求失衡進一步加大,市場價格持續攀升而使經濟泡沫迅速膨脹。
投機需求是泡沫經濟的社會成因。社會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真實需求和投機需求。真實需求是指為了自身的消費和再生產而形成的需求,這里可以理解為純投資人群。而投機需求則是為了在買賣之中牟取價差收益而形成的需求,這種需求最終不會消費任何物質資料,因而只是一種虛假的需求。由于投機需求相對于真實需求來說具有交易成本低、不穩定和占用時間和資金少等特點,因此投機需求很容易攪起經濟泡沫。當市場上存在虛假需求時,某一市場價格必然高于其內在價值,這時就會產生正的經濟泡沫。
信息缺陷是泡沫經濟的環境成因。信息缺陷,即信息不完全性使經濟活動的合理性以及市場的完善性大打折扣,“逆向選擇”降低了市場的優化配置資源的效率,“道德風險”削弱了市場的資金動員能力。更為嚴重的是,市場的信息及其交易中帶有很多噪聲,當噪聲大到一定程度時,參與資產投資者的市場行為就與實物經濟運行相脫節,甚至嚴重背離。因此,信息缺陷有可能加大市場的失衡狀態,對經濟泡沫起到催化的作用,導致非適度,即非合理性的泡沫經濟,甚至是惡性泡沫經濟。
有了以上解釋,我們可以對比下:1997年,投機需求是錢幣市場主導,農民賣牛賣羊買錢幣,他們是收藏嗎?2007年,沒有哪個地區農民在瘋狂到97年那個地步,隨之產生了大批真正的收藏愛好者。再者,1997年,網絡沒有普及,信息缺陷十分嚴重,這是導致泡沫經濟的導火索。2007年的今天,網絡交易成為主角,以前,馬甸盧宮是風向標,現在變成了網絡、馬甸、盧宮。
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錢幣泡沫度,1997年明顯大于2007年。 (接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