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農民銀行銀元票是1933年駐扎在福建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所轄閩西善后處所發行的。該紙幣的發行時間僅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而且它見證了發生在民國時期震驚中外的“閩變”這段歷史,因此,倍顯珍貴。
1932年6、7月間,在淞滬戰場上英勇殺敵而威名遠揚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派入福建“剿共”,十九路軍進駐福建后,于11月初在龍巖成立閩西善后委員會,后改為閩西善后處。為穩定社會秩序,調劑閩西金融,發展生產,復興農村經濟,閩西善后處于1933年7月28日組建閩西農民銀行,行址設于龍巖縣城銅缽街,總經理由十九路軍軍需處長葉少泉兼任,原駐京辦事處主任黃和春為副經理。該行除了開辦存款和放款業務外,還發行了一元、五元及一角、二角、五角5種面值的紙幣。紙幣為可十足兌現的銀元票,并以閩西全轄區稅收作為擔保,同時在廈門、漳州設立代理兌現處,以便利流通。
1933年底,在民族危亡的重要關頭,“福建事變”(又稱“閩變”)爆發。以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為首的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感到絕望,在全國民眾抗日救亡浪潮的影響下,毅然豎起義旗,打出了“抗日反蔣聯共”的旗號,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決裂。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龍汀省政府在閩西設第二辦事處。
“閩變”當晚,南京就緊急召開中政會,吁請國民政府嚴厲處置“閩變”,務求克日“平叛”。蔣介石親自兼任“討逆軍”總司令,調集海、陸、空軍10萬余人犯閩。由于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存在不到2個月時間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宣告失敗。
“閩變”失敗后,閩西農民銀行被迫關閉。國民政府宣布禁止該行所發行的鈔票流通,違者以通敵罪論處。由于閩西農民銀行銀元票的發行時間短,存世稀少,長期以來一直是紙幣愛好者搜集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