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是國家政權發行的有價票證。自1960年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第三套人民幣,并于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首枚棗紅色1角券紙幣開始。至2000年7月1日,該套紙幣停止使用,正式退出流通領域,終于完成其歷史使命。在長達40年的漫長時間里,第三套人民幣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活躍城鄉商品交易市場,發揮過重要作用。毫無疑問,在新中國貨幣發行史上,該套紙幣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今,雖然退出流通才三年多的時間,鑒于人們對其比較熟悉,記憶猶新,在群眾中享有較高的信譽,許多人都難以舍割對這套紙幣的鐘愛之情,留下一、二套作紀念。從收藏角度來看,現在收集該套紙幣還是極佳時機。
第三套紙幣是我國政府首次完全獨立設計、印制且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套。這套紙幣始發于我國三年經濟特困時期,其后經歷了“暴風驟雨”式的文革動亂時代,后來又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歷經4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了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留下深刻的時代烙印。
這套紙幣為1元、2元、5元、10元四種主幣和1角、2角、5角三種輔幣,共有7種面額,全套合計18.80元。其版別有9種(1角券有3種版別)。由于流通使用時間特別長,經人民銀行長期的回收與銷毀,其存世稀少。特別是流通使用時間不長、幣齡較短,人們稱之為第三套紙幣中的“幣王”——棗紅色1角券和墨綠色1角券這兩種紙幣更是難以覓尋的珍品。
人民幣是藝術與價值的結晶。小小票幅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潛在著人文、歷史、地理、民族、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收集錢幣,也是對知識的吸取與學習。就三套人民幣而言,有反映新中國偉大建設成就,也有刻畫極富時代鮮明特色的工農商學兵各階層人物的風采,還有描繪偉大祖國萬里河山的遼闊壯美,以及反映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你看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風姿,就展現在2角券的正面主圖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勝利通車,向世人豪邁地宣告:水深流急的萬里長江從此天塹變通途,畫面的遠景是寬闊的長江,江面上鳴笛急馳的輪船正劈波斬浪駛向前方;在1元券的背面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千里大草原水草豐美的大牧場和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的放牧生活的生動畫面,藍天白云底下是千百只小肥羊正在歡快地吃著嫩草;再細看5元券的背面圖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沸騰的礦山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運煤的列車呼嘯奔馳;而我國石油工業生產基地甘肅玉門千里戈壁大油田石油生產的主要場景又呈現在2元券背面彩圖上;七個券種,七個畫面,各具特色,個個醒目。這些圖案集人物、機械、勞動場面于一圖,生動活潑,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小小畫面展現出寬闊而深遠、精美而活潑的時代氣息,加上精湛的印刷效果,將時代生活、歷史進程濃縮其中,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的狀況,集史料性、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觀賞這一枚枚紙幣,讓人們對流逝的歲月勾起沉沉的追憶,又給人們留下藝術美感的享受。喚起人們強烈的收藏欲望。
人民幣從圖案設計、紙張選用,到印刷制作等一系列工序向來都是十分講究、十分認真的。第三套紙幣無論從整體設計、主圖構思,還是版式選用、文字書法、暗記設置、水印印制、紋飾色彩等諸方面,都突出新穎而活潑、嚴謹而別致、和諧而統一、明快而清晰的主調。尤其是整體設計方面,在突出時代節奏感的同時而注重連貫性,虛實相映,動感性強,整個畫面顯得氣韻渾厚、豐富多彩。
其無窮的藝術魅力深深感染和吸引著錢幣收藏愛好者。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時代前進,曾為新中國的發展與壯大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第三套人民幣雖已退出歷史舞臺,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價值,成為歷史遺物,但卻產生了具有典型文物特征和社會史料研究價值而成為人們鐘愛的收藏珍品,并完全進入到收藏領域。在收藏熱方興未艾的興盛年代,第三套人民幣必將成為眾多收藏愛好者追逐的熱門精品
中華郵票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