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流通的人民幣稱為第五套人民幣(第四套幣也尚在流通中),流通紀念幣發行說明時,也稱為一套幾枚。其實,人民幣“套”的概念并非從來就有。第二、三套人民幣發行時均稱為新版人民幣,無“套”之概念。可見人們對人民幣換版發行時的稱謂,這一似乎非常簡單的事情,也有一個認識和思考的過程。人民幣以“套”論別,就更清楚地界定了不同時期的人民幣種類。也為研究收集收藏人民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之更有條理性和規范性。
人民幣“套”的概念最早見于1987年4月25日《人民日報》刊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發行新版人民幣的命令》之中,而“新版人民幣票面說明”則更直接將1980年版人民幣稱為第四套人民幣。從而明確了人民幣以“套”論別。而硬幣最早以“套”論別的是1987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人民銀行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運動會紀念幣的通告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運動會紀念幣一套三枚”的語句,以前的發行通告均是以壹枚或幾枚相稱或加以說明。
由此可見,人民幣“套”別概念是在反復的實踐中,為了更清楚的區別不同時期幣面圖案所反映的不同主題人民幣而產生的。是人民幣發行實踐的產物。因這一概念產生時間比較短,目前不僅在字典中無標準答案,就在金融辭海中也找不到根據。筆者反復查閱人民幣發行歷史資料,覺得只依據不同時期發行的人民幣以“套”論別,不夠準確,因為人民幣套與套之間交替時有的在時間上區別并不明顯,如第二套發行的最后一種人民幣1956年版五元券與第三套發行的第一種人民幣1960年版棗紅色壹角券是同一天發行,那么如何加以區別。
每套人民幣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套與套的區別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票面圖案上也有明顯的區別,除第一套人民幣主題較分散外,其余幾套人民幣中幾乎所有幣中票面圖案所表現的主題都很集中。而硬幣套與套之間的區別,除發行時間不同外,幣面圖案的差異更大,因而也更不難劃分。結合收集收藏人民幣實踐體會,依據《新華字典》中“套”的其中一條解釋:同一事物合成一組。斗膽提出人民幣套別的概念,應是:“不同時期和幣面圖案表現不同主題人民幣的區別。”之所以用“幣面圖案”而不用“票面圖案”是因為人民幣有紙幣也有硬幣,“票”有專指紙幣之嫌。而“幣”則更準確。敬請專家和學者提出更適當的見解。錢幣天堂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1-5 17:48:16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