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其實離我有多遠! |
發布日期:2005-5-17 14:5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于1955年2月21日發行,共11種面額,13種版別。1957年12月1日發行1分、2分、5分金屬分幣。這套人民幣是在國務院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指導下完成的,面額結構合理,首次實行主輔幣制,具有統一完整的構思和藝術風格。 主題思想 分角幣以交通運輸、機械、發電為主題,1元、2元、3元券分別采用天安門、寶塔山、井風山龍塬口等中國革命圣地為主題,5元、10元券以各民族大團結和工農聯盟為主題。三種主題采用統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使票券設計的政治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 設計特點 打破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格式,采用左右花紋對稱的新圖樣,構圖莊重大方。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依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票面上“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由中國人民銀行職員馬文蔚書寫。藏、蒙、維吾爾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和各種面額字樣均為各族著名人士書寫,便于在少數民族地區流通使用。 防偽特征 手工雕刻精致,提高了防偽性能。印制采取委托蘇聯代印3元、5元、10元券和國內自印1元、2元券及角、分輔幣相結合。由于紅色1元券的油墨在流通中耐酸、耐堿、耐光等性能較差而改版改色,又由于種種原因,對5元券也進行了改版改色,從而形成了過渡版的特點。 發展歷程 第二套人民幣的面額有11種,其版別(原版)有13種,其中l元券圖景設計基本相同,但是,其正背面是兩種不同的原版。改版5元券主題主景相同但原版系重新刻制的。就這套人民幣的顏色來說也有13種,1元券天安門圖景有紅、黑兩種顏色,5元券的顏色也不同。 (一)歷史背景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已經著手進行全國范圍的經濟恢復與建設,金融物價已趨穩定,財經狀況好轉,并爭取兩三年內根本好轉的形勢下,為適應國內外經濟情況而進行的貨幣改革。由于流通中的第一套人民幣是戰爭時期印制的,是在“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的前提下完成的軍事、政治任務,與新的經濟建設形勢已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1)票面復雜,有12種面額,57種票券版別,難以識別真假。(2)票券面額太大,最大面額為5萬元,在市場上的交換及會計賬目的處理上都很繁雜不便,同時,50元以下的小面額鈔券已失去作用。(3)假票多,由于戰爭用款緊迫,加之印鈔技術設備、原材料等較為簡陋,同時由于敵偽有計劃進行偽造,因此市面假票較多,對人民幣流通極為不利。為此,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請示政務院批準印制第二套人民幣。 (二)鈔票設計 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是按照政務院領導批示,精心組織,于1951年2月,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專家羅工柳、周令釗、王式廓等與印制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張作棟、王益久、沈乃庸、武志章、劉玉山、高增基等共同研制。這套設計有統一的、完整的設計構思,其主要特征有: 1.票面圖景的題材:要反映新中國的國家性質,體現社會主義新的精神風貌和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券別的票面設計都體現出政治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整套設計的藝術風格式樣:破除固定的四邊框格式采用對稱式新圖樣。雕刻防假技術經專業技術人員的刻苦鉆研,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試成“黑白線圈線”和“多色接線技術”,并成功地運用在改版5元券上。 3.背面構圖:以深淺粗細線條紋樣和彩帶烘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擺列漢、蒙、維、藏四種民族文字,象征新中國各民族大團結,書寫“中國人民銀行”和面額。 4.圖紋花邊:裝飾精細,線條流暢,陰陽光線顯明。 5.鈔券顏色:按群眾喜愛和習慣,主色分檔調配,使各個票種有明顯的區別,方便使用,便于識別,同時,又按票券面額的不同和流通時間的不同,對油墨的防偽耐酸、耐堿、耐曬、耐磨等物化性能進行調配。 6.印制工藝技術:為提高防假水平,按票券面額的大小,采用不同印刷工藝,即分券全部為膠版印刷,角券由膠版和單面凹版印刷,元券則為膠版和雙面凹版印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