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幣于1960年4月20日開始發行,共7種面額,分幣仍采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4種硬幣,材質為銅鋅合金、銅鎳合金。票面尺幅較第二套小,面額結構合理,紙、硬幣品種豐富。這是我國自行設計、使用自己研制生產的印鈔專用設備和固定水印鈔票紙印制的,是我國印鈔造幣工業進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時期的重要標志。 主題思想 7種紙幣票面分別以“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鋼鐵工人”、“車床工人”、“女拖拉機手”、“紡織車間”、“武漢長江大橋”、“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為主題,集中反映了當時我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并舉的方針。 4種新硬幣的正面圖案為“國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角幣背面為“麥穗齒輪”(象征工農聯盟),1元硬幣背面為“長城”圖案。 設計特點 正面圖案突破了過去圖案裝飾的對稱、邊框形式,背面以花卉、草地、森林等景象為圖案裝飾。圖案結構活潑、美觀、大方,油墨搭配合理,色彩鮮艷、富麗,色調柔和、明快。 防偽特征 制版采用傳統的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復雜精細。印鈔機械從平、凸、凹三個方面都實現了專業化,印制工藝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印制質量有了顯著提高。1元、2元、5元采用定向不定位五星水印紙,10元采用天安門圖景固定水印紙,大大增強了人民幣的防假性能。 發展歷程 第三套人民幣的面額有7種,就其版別來說,有8種原版,主要是1角券圖景設計主題雖然相同,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但卻有兩種不同的原版。 (一)為什么發行第三套人民幣 1955年即開始組織調查,制定方案。l959年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上報關于人民幣更換新版的請示,其理由有四: 1.第二套流通的人民幣是1950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設計、1952年開始生產的,它只能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技術和文化藝術水平,與當前我國大躍進形勢比較,顯得很不適應,因此,有必要重新設計和印制一套能夠反映我國財政經濟形勢和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水平的新版人民幣,提高人民幣的印制質量,使它更加耐用和美觀,便利使用,又能降低成本,節約印鈔開支。 由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已有可能設計和印制一套技術水平較高的新版人民幣,例如:在凹版印刷方面己經研究成功多色凹版;在膠版印刷方面,己試成4色底紋接線機,即在一根線上可以印出4種顏色;油墨的耐磨和耐光性能均有提高;高級造紙廠已建成,經過努力,印制出來的鈔票基本上可以達到蘇聯代印鈔票的技術水平。 2.1958年已經發現多起1元券假人民幣,防假斗爭要依靠發動群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于技術水平的高低,不斷提高鈔票印制水平,造假就會更加困難。 3.第二套流通中的3、5、10元券都是蘇聯代印的,考慮到這些大面額人民幣遲早要由我們自己印制,現在既然有了條件,就應當爭取自印,以利逐步提高技術,還可以節約外匯支出。 4.第二套流通的1角券和5角券的顏色區別不明顯,容易錯用,10元券(黑色“工農”圖景)票幅太大不便攜帶和保管,人民群眾對這些缺點,已提出改進意見。 基于以上情況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認為有必要集納國內外印鈔事業的最新技術成就,重新設計和印制一套新版人民幣。 (二)新的機遇和挑戰 印制戰線面臨加快第三套新版人民幣印制速度、提高質量和產量的嚴重挑戰,壓力很大,這是因為印制技術條件面臨極其嚴重的實際困難,客觀形勢迫使印制工作要加快“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印制鈔票的步伐,其難度集中反映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印制新技術、新設備尚未形成規模生產力;二是鈔票紙尚處在試驗試制階段亦未形成規模生產力。 為此,印制職工動員起來,加快印鈔技術設備的技術改造,形成規模生產力。經過印制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單位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在國務院、國家計委的大力支持下,突破了印制設備的技術難關,取得了成功,并獲得國家科委創造發明獎。這種印鈔設備不僅使我國印鈔技術、防假水平、鈔票質量具備了獨特的效能,且在較長時間里成為我國獨有的專利,在國際同行業中較長時間保持領先地位。在突破水印紙技術關方面,當時我國鈔票紙特別是大面額水印鈔票紙長期依賴進口,要自制臼造圓網抄紙機和水印鈔票紙,在國外封鎖和“保密”的情況下,一無經驗,二無資料,但經過我國造紙和印制行業工程技術人員、工人的緊密配合,在輕工業部領導主持組織大會戰的推動下,經過反復試驗,組織協作攻關,硬是以自制設備和自己的技術,生產出我國固定水印鈔票紙。這套人民幣的水印圖案為:2元古錢五星圖,1元、5元國旗五星圖,10元天安門圖。從而結束鈔票紙依賴進口的歷史,獲輕工業部、河北省科技成果獎,并列入全國114項科技成果,載入國家科技成果史冊。 10元券正面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象征人民參政共議國事、當家作主人。背面以紅色牡丹和彩帶,襯托天安門的雄偉場面。被人民群眾譽為“大團結”。 5元券正面為“鋼鐵工人”,象征工業以鋼為綱。背面以松柏、杜鵲花襯托露天煤礦。 2元券正面為“車床工人”,象征工業為主導。背面以牡丹花襯托石油礦井。 1元券正面為“女拖拉機手”,象征農業為基礎,背面以葵花、箭麻、鹿麻經濟作物襯托牧羊群,發展畜牧業。 5角券正面為“紡織車間”,象征發展輕工業。 2角券正面為“武漢長江大橋”,象征建設新成果。 1角券正面為“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象征文化教育新改革。 3種角券背面圖案,采用菊花、牡丹、棉花等分別組成圖案,象征文化、科學、藝術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7種面額票券上均有國徽和蒙、藏、維、壯四種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及面額等。整個設計主題內容相互呼應,莊嚴大方,極富民族特色。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藝,使第三套人民幣的票面大為生色。第三套人民幣手工雕刻的代表作品是天山放牧圖和煉鋼工人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