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塊金牌瓜分完畢,得到牌的歡天喜地,沒有得到的回去努力,四年以后倫敦再拼搏。參與的企業有的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也不盡如人意,回去盤點盈虧,從長遠效益和短期效益衡量得失,沒賺錢但樹形象立品牌為百年基業打下基礎也是難得的機遇。
奧運收藏品紀念品應該是最賺錢的,百年不遇的盛事買點奧運的東西留下作為紀念,為此花點錢是不在乎的,十元的奧運紀念鈔一千元有人要,連連公交車票也火了,不少人還專門收藏北京發行的奧運公交紀念車票。背景圖案有”鳥巢“和”水立方“的公交車票”在淘寶等網站上,售價4元的紀念車票已被炒到40元。金銀紀念品徽章帶有福娃形象的東西都被搶購,奧運專賣店柜臺前圍的里三層外三層,營業員數錢數的手發軟,常常不能正常下班。但是也有在奧運收藏熱中郁悶的,他們就是和股市投資者一樣承受奧運期間天天下跌的郵幣卡投資者,郵票里面的奧運會徽吉祥物不干膠從奧運前的最高213元下跌到現在不足60元,第29屆奧運會第一組《金銀幣》從最高25000元跌到11000元,并連帶其它品種深幅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人氣渙散,成交低迷,本應該是集藏者樂園的郵幣卡市場寒氣逼人,形成外熱內冷的不正常格局。
奧運會已經過去了,成敗也已經過去,本文想探討一下發行方投資方的得失,主要討論一下以后的路應該如何走。
先說郵政集團,郵票是國家名片,郵票的收藏者是全世界最多最大的一個群體,郵票也是僅次于錢幣的代表國家權威發行的,是世界公認的收藏品。郵政從○五年開始至今發行了會徽,吉祥物,奧運項目一,項目二,場館,火炬傳遞,開幕式,閉幕式和大量的郵資封片,還有種類龐雜的個性化郵票,利用奧運郵票開發的高價的冊子,折子更是不計其數。從經濟效益來說,郵政集團是成功的,以紙換錢,大發利是。但是從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來說則是失敗的或是不成功的,形象也是受損的。本來集郵隊伍就在萎縮,收藏郵票的人在減少,郵政有充足的時間利用奧運的熱潮擴大集藏隊伍,恢復老集郵者信心,在奧運會前形成一個收藏高潮,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的局面,與集郵愛好者收藏者共贏。遺憾的是決策者更看重暫時的經濟效益,急功近利的發行銷售策略不但沒有讓中國郵票的形象得到提升,反而造成與集郵者的嚴重對立,想買的買不到,市場上成箱成包的傾銷。群體沒有擴大,市場日見萎縮,現在除了北京上海集郵市場稍活一些外,其它省市集郵市場可以用死寂來形容。這次奧運期間賣掉的里面充斥個性化的這冊那折的郵品,說白了是蒙人的,有人從奧運場館中郵政專賣店花800元買的冊子到市場上來賣,里面的東西只算出來180元,等于花幾百元買冊子,以后他會成為集郵者嗎。
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做法對比一下就能更清楚的看出郵政決策的水平低下。中國人民銀行原計劃發行6000萬奧運鈔,面值原定是20元,但根據市場的低迷情況,發行量減為600萬,面值減為十元,可以當作流通幣使用,在全國公開兌換,北京就有300個銀行網點兌換,奧運鈔的市場價格達到千元,此舉激活了錢幣收藏市場,也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郵政是怎么做呢?奧運會會徽發行量200萬版,和龐大的需求相比是少了一些,在龐大的需求面前不用人為炒作一枚也能上百元,一版上千,完全可以成為奧運行情的大旗,這就為以后發行的奧運郵品打開了空間,銷售會非常好,群眾的收藏熱情也會高。可是這一切都被郵政集團的短視和自私自利所破壞,發行了會徽個性化,把大旗砍倒,使精品成為垃圾,把垃圾當作精品去賣。更無法理解的是郵票應該盡可能多的銷售,而郵政卻放著那么多網點不銷售郵票,一個城市只有幾個集郵窗口象征性地賣一點,集郵者想買到發行的郵票相當難,人為阻礙了集郵隊伍的擴大,集郵愛好者從2000萬下降到不足200萬,自掘墳墓,導致市場上經營郵票的商戶紛紛改行,郵政集團以后的路是比較難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