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疲軟苦長;更苦行情不一蹴而就,因此多少投資者在忐忑中斷送了發財富貴夢?!郵市苦難在一拔拔津衛的共同努力下,終于送走了漫長的大疲軟。復蘇與大反轉在交接中。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做好準備的人在偷著樂。我國的郵市,有兩個想不到;熊市,想不到底在何處;是底不是底,盡是套中人,在97年行情后尤其明顯。郵市復蘇,大反轉確立,想不到頂在何方;說頂不是頂,新高天天創。參與郵市投資,不只需要本錢,更需要穿透迷霧掩蓋知識和走在時間前面準確把握市場形態變化的判斷力。
郵市,實在不是一個平庸的市場。過去的每一輪大行情都讓人重新詮釋什么叫暴利。常規在這里很難為情。調整市道,投資者是一臉的無奈,一雙手舉著錢托不住、甚至減不緩下跌之勢,行情展開,投資者局限的思維墜不住飆升的熱情指數。回集郵市場作為收藏的一大類,實在是定位恰當。問世間,有何物可以由尋常變金貴,由“垃圾”變“黑馬”?答曰:集藏品。在郵市這個并不平庸的市場投資,以平庸的認識,常規的思維局限行動,在過程上流失的利潤,比裝進包里的錢多。因此上說,郵市炒新丟掉郵票作為收藏品的存在,在定位上出了問題,在行動上出錯的機率大。所謂的魄力越大,危害越大。
人們之所以呼喚郵市正常發展,因為郵市平穩、有序發展,價值投資理念顯奇效,不是玩心跌,斗膽大,郵識豐富者更愿參與,實現優勝劣汰,促使學習郵識之風成長。97年行情之后至此前,7年多打折票遍市,消耗多少?銷毀多少?為郵市消腫,卸包袱,創造出來的機遇,單靠炒是檢驗不出來的,只有在集郵復蘇的購買力沉淀,配各種不同的冊子才能厘清。假如說調整是身不由已,無可奈何,要發展必須這樣的話,在調整中退卻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那么,調整結束,機會出現而不敢認同,積極響應,袖手而觀則是對認識局限的栽培。
大疲軟預示大機遇。試想試問:如果郵政是上市公司,股票象郵票這樣跌,郵政早完蛋了。郵票不計成本,不計后果地跌,郵政不完蛋,就在于她壟斷的國家性支撐。這一點十分重要,說明郵票的價值同國家同在。另一面,郵政窩鼠不愛惜郵票,郵政員工不收集自己耐以為生的郵票,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內因,但它對市場而言,積極的一面是預示消耗更徹底,存世量少,價值更高,機會更大。這是反作用力制造機會,怎么會因為跌幅越大,消耗越徹底,存世量越少,風險越大呢?!對無背景的集郵投資者,因為無背景,如果不能從現實中吸取養料,從接收知識中使思想強大起來,主動出去,等機會送上門可靠嗎?而世間的大機遇,抓一次即能提高生活質量,抓兩次則錦上添花。
投資者不單要從好消息中獲得滿足,更要從壞消息中捕捉異乎尋常的好機會。何況,現在災難過后,利好頻出,暖風陣陣,后市必有飛躍發展,以填災難時出現的其空。
假如說上世紀80年代蘇醒的集郵市場到97年行情截止是中國郵市發展的第一春的話,它的作用,則是喚醒集郵怡情的興趣向經濟聯姻意識的覺醒,從而推動了集郵和集郵市場大發展,進而把集郵投資推向一個高潮。97年后賣“堆票”的現實等因素下,把中國人還并不穩固的承受市場風險的恐慌和炒新翻篇,擊潰了在形成中還不穩定的經濟意識,使人一時失去方向感。郵價落體到有吸引力的水平,底部確立后,重拾信心中艱難而緩慢。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借助的參照體,是郵市過去的幾近空白的歷史,沒有歷史的負擔干擾。而現今的參照體是在郵市從輝煌轉向集郵癱瘓的廢墟的強烈反差,因而對未來不抱希望。殊不知,任何“現在”的災難,都只是走向未來的一個插曲,這種插曲絕不是未來的主流。未來的主流永遠是更大的發展。因此,把任何級別的市場的調整當成是市場消亡對待的觀念都是錯誤的。
作者:陳秀東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