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大面積銷毀1992一2001紀特郵票工作,到9月,基本上塵埃落定。按理說管理層動真格,將壓在郵市上方最重的大山搬去了,郵人應該知恩圖報,從此放開膀子全身心投入到集郵活動中去,而郵市也因為參與者越來越多,爆發出新一輪大行情。但從市場近期走勢看,雖管理層用心良苦,但集郵大眾并不買帳,尤其是有投資意愿的參與者,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懶懶地立在一邊做觀望態。最起碼,到一葉能知秋的農歷節氣“寒露”,整個市場仍沒有復蘇的欲望。
銷毀工作塵埃落定,為什么市場遲遲不做出積極回應?深層次分析,原因主要在三個方面——
首先,此次銷毀工作,雖然有規模有力度,但銷毀的主體,是各地郵票公司庫存的“量”,而非市場自身存在的“量”。因此,銷毀規模的大與小,銷毀力度的深與淺,銷毀工作的粗與細、不對市場發生作用。換一個角度,即便這些郵票不銷毀,壓在公司庫房里,與郵市自身的“量”也不構成沖突。因而銷毀對市場的影響,只能是間接的,它無法起到刺激郵市行情大幅上揚的作用。
其次,此次郵票銷毀雖總量高達30億,但范圍為“1992~2001紀特郵票”,非郵市主流運作品種,因而對市場作用力不是很大。近些年市場追“新”(形式)炒“新”(品種)成風,前期2003小版霸氣十足走天下,近期偉人小版又成為當紅一族。而發售方,為迎合市場需求,也不斷在“新”(包括品種與形式)上下工夫。此次銷毀重點“1992一2001紀特郵票”,本身在市場就不成氣候,即便銷毀規模再大,力度再深,也無法影響市場變化。
再次,在銷毀工作開展的同時,發售方的另一些政策,對集郵大眾仍有傷害。近期相對集中的問題,主要是新郵形式變化過于密集,其中9月5套新郵,除小版外,大版套套都設計為準小版,高的《漆器與陶器》安排13枚郵票,低的《人大50年》只安排8枚郵票。單一版式的《雞血石印》,8枚4套,更是典型的小版形式。而10月問世的《祖國邊陲》和《清明上河圖》,又分別有小全張和小版形式。新郵形式變化過于密集,分散了資金流向,也分散了人氣凝聚,勢必會為郵市帶來影響,從而影響行情向上的演變。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銷毀郵票”與“行情爆發”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也很難起到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作用。不否認銷毀工作結束后,行情會應聲而起,但在其中起作用的,一定有其它因素。從目前市場發展的態勢看,秋季行情可能會是平淡為主,偶爾會有一些局部活躍,但無法成為市場主流。這種平淡局面,也許會一直延續到2005年新郵預訂工作開展之時。
作者:張健初 來源: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