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即是保持連續和綿延永恒之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家庭要得到長期發展、永盛不衰,都必須具備可持續性之條件。為此,國家要研究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制定可持續性發展政策。如節約能源、科教興國、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等等。一個長期健康的人,必定具備可持續性健康的條件,其神經、消化、呼吸、循環和排泄系統的運轉,依靠的必定是健康的、持久的內在因素,而決不是什么“激素”,也不是什么強心劑和興奮劑。人不適,去醫院診治,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可持續性健康之條件。
培育一個長期繁榮的市場,道理也一樣。集郵市場可持續性發展的條件之一,就是行情要有持續性熱點。以美國為例,美國不但有發達的集郵事業,集郵者人口比例很高,而且美國郵市長期擁有持續性熱點,其持續性熱點就是20世紀為主的早中期郵票和各類航空郵票,集郵者對它們的擁有和研究有著極大的積極性和興趣,導致供求矛盾突出,致使上述票品的價格長期穩健上攀,而發行的新郵,由于在郵政窗口敝開供應用作郵資憑證,也就沒有我國的那種熱炒、打折和暴漲暴跌現象。
年年度度不相同,年年度度卻相似。這些年,我國郵市里“不相同”的是眼花繚亂的一月乃至一周一變的“新”、“奇”、“特”、“短”品種,“卻相似”的是行情年年低迷而難有起色,年年又演繹幾回“止跌、反彈、回調、重入低迷”四步曲;年年有人抱著解套賺錢的夢想,年年又擴容著套牢族大軍;年年有人以“冬天到了,春天會遠嗎”這些妙語佳句繚撥著投資者本來就猶豫而彷徨的心弦,所以年年有一撥又一撥的人在錯誤的時間打錯誤的“戰爭”。
中國郵市究竟怎么啦,到底為什么?除發行政策、新郵預訂和郵政窗口不公開出售的弊端之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市場臨時熱點太多,轉換太快,像過眼煙云,像走馬燈。近些年來,開發“新”、“奇、“特”、“短”集郵品殫精竭慮透了,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極大地壓制和排擠了可持續性熱點,以量少的“短腿”郵品為例,自2000年的“特1”起至2002年的《中國入世》小版止已達19種之多,今年又已發行小版張5種,且還有更多的在后邊排隊等候入市。
集郵市場的資金,一靠集郵消費,二靠投資。當今,集郵隊伍仍無恢復跡象,投資者選擇對象又越來越謹慎,集郵品的位置次序一退再退。如此這般,場外資金冷眼旁觀,場內資金又捉襟見肘,行情不能啟動,更不能形成氣候。場內本已匱乏的有限資金又禁不住新品的誘惑,只好拆了東墻補西墻,所以新品種一出,老品種立馬就掉價,人走茶涼,昔日的“光彩”不再。年復一年,行情總是在幾個新品種上打轉轉,而轉來轉去,套牢籌碼不但沒有減少反且越積越多,而且還常常拖累本已止跌企穩的大盤,使其嘎然而止。如此這般,循環往復……
以個性化郵票為例,這個時髦新東西曾迷住了多少人的眼睛。面值16元的版張,《如意》、《鮮花》一時炒到50元、30元,由于判斷失誤手中大量持貨而未能及時出局的人,其本金大幅跳水,深度被套而苦不堪言。《如意》、《鮮花》、《同心結》三姐妹的“全軍覆滅”說明了什么?這是“新”、“奇”、“特”、“短”前景的一個窗口,是市場暫時性熱點取代持續性熱點禍害的一個證明。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而對應存在的,沒有大無所謂小,沒有男也就沒有女,合理的比例,才能構成一個相互制約而存在的統一體。暫時性熱點泛濫成災,持續性熱點必然受排擠而遭冷遇,而沒有持續性熱點,還稱得上集郵市場嗎?日子咋過?
作者:謝元宏 來源: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