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腦梗阻,由于血管中雜質沉積,血流不通,以至最后發生血液栓塞的狀況,重則危及生命,輕則造成行動不便,而且恢復期很長。如果以“梗阻”來形容郵市多年來的狀況恐怕毫不為過,因為在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上同樣存在著許多“栓塞”的現象,造成資金流轉等方面的諸多不暢,最終導致郵市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許多困難,恢復的速度也非常緩慢。
其實,有多少影響郵市正常運行的“梗阻”大家都清楚,歸納起來:
一是炒作,特別是“炒新” 炒作就其根本而言是對價值規律的扭曲,是通過人為的手段拉升郵品價格的不正常舉動,其根本目的是通過短時期的人為拉抬創造虛幻的價格上升空間,從而實現暴利的愿望。而炒作發展到現在就演變為“炒新”,即將炒作的目標由以往發行的郵品轉向了新郵,抓住新郵帶給大家的新鮮感,刻意拉抬價格,在發行后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收益,其發展到極致就形成了目前炒作期貨的狀況。炒作的危害性其實早在1997年郵市大潮時就已體現得淋璃盡致,高潮過后大量郵品的“高臺跳水”及引起的深度恐慌至今想來還讓人心驚,在其后長達7年的時間里,炒作的后遺癥依然無法避免地存在著,并時時影響著郵市。炒作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是將少數人獲得暴利建立在更多的投資者損失的基礎上,是用違背發展規律的人為手法去影響價格走勢,是短時間內在少數品種上積聚高度投資風險的做法,猶如建立在沙堆上的“大廈”,一觸即倒,使大量市場資金消耗在了虛無的空間之中;
二是公司違規放貨
郵政發行郵品本無可厚非,但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原則,發行方是無權對其所發行品種的市場運作的,更不能回避正常的發行渠道,通過“暗箱”操作來控制市場貨源存量,來滿足一己之利,雖然近年來出現違規放貨問題的是大多是一些集郵公司,但大家都明白,集郵公司只是一個殼,其實質仍是發行方。一方面控制著郵品的發行權,另一方面則通過這種便利條件控制市場貨源,或收或放,都是基于首先保護自身利益的前提,如此一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被打破,市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對不可知的貨源沖擊,投資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對等的地位根本無從談起。而且從放貨的內容來看,要么是市場緊俏、價格上漲幅度大的品種,要么是市場堆積、無法消化的品種,前者將好不容易出現的市場回暖勢頭毀于一旦,后者則將原本冷落的市場進一步推向深淵,對市場的正常運行和市場人氣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市場在疲于應付違規放貨中喪失了許多休養生息、夯實基礎的機會;
三是政策飄忽
一會兒擴容,一會兒減量,擴容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需求,減量是重視群眾呼聲,總之,收入少了想辦法增加收入,收入多了就得掏出去意思意思,但正是這種隨意性過大的決策,使得市場始終處于一種動蕩的態勢中,計劃不如變化快,郵市就是最好的注解,政策的不穩定直接影響了投資決策的連貫性與長期性,使得市場中堅持長期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動搖,出現的短期行為自然就越來越多,客觀地說,去年以來政策的穩定性有所提高,但隨意增發和改變發行計劃的情況還時有出現,對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好了要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郵政決策同樣應該如此。
上述“梗阻”都是郵市難以突破的“瓶頸”問題,危害大、持續時間長、有效對策少或難落實、群眾意見多都是這些“梗阻”的特點,事實上,我們回顧這些年來郵市發展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發現這些“梗阻”對郵市造成的危害,而且我們也一次又一次地認識到了這些“梗阻”對郵市發展的破壞力,作為市場的兩個方面來說,市場方嘗盡了苦頭,強烈要求治理這些“梗阻”,而發行方則只是在少數的時間里因為種種原因被迫地進行著不徹底、時有落空的“改良”,與市場方的要求差之甚遠,而郵市也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中、在利好利空的轉變中經歷著跌宕起伏,近十年的郵市之路就是在這么崎嶇的道路上行進的,歡樂的時候少,痛苦與掙扎的時候多,獲得的發展空間少,失去的發展機遇多,聚攏的人氣少,失去的群體多,增量資金少,無謂消耗的資金多,如此一來,形成如今進退兩難的格局也就順理成章甚至該值得慶幸了。事實上,郵市投資者的耐心已經很足了,對郵市的期望也夠熱了,所做的努力也夠多了,責怪投資者是沒有道理的,關鍵還在于解決“梗阻”問題。
去年以來,針對這些“梗阻”問題,郵政部門再次舉起大旗,決心進行更為徹底的改革,清除積垢,市場也聞風而動,出現了少見的有力度的行情,這充分說明郵市的發展和廣大投資者都要的不多,只要“梗阻”能夠疏通,那么市場的資金、人氣等問題就能隨之解決。但是,由于利好政策在短時期內的效果還不可能完全體現出來,因此近期市場顯然很艱難地在面對著這種沒有“利好”的日子,回調也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但這并不是關鍵,讓投資者擔心的倒是違規放貨和炒新的死灰復燃與屢禁不止,雖然在政策的監管下,違規放貨的力度和規模比之以往有所縮減,炒新也為許多投資者所不屑,但對市場的沖擊和對人氣的打擊卻還是現實的,如果對這些“梗阻”問題不引起高度的重視,不進行有力的清除,那么市場運轉不暢的問題將始終存在并有可能惡化,這也充分說明消除“梗阻”將是一條艱難與反復的路,大家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作者:明 罡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