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收藏
最近,有一些人提出了關于“炒新才能帶來郵票市場高潮”的觀點,作為一名集郵愛好者,筆者不敢茍同,并對市場長期熱衷于投機、炒新而疏于監管深感憂慮。因為大家都知道:集郵活動的真正基礎是建立在廣大集郵者的普遍參與之上的,而絕對不是建立在少數幾個“炒家”們的瘋狂投機之上的。只有對集郵感情始終如一的社會群眾、廣大集郵者才能夠左右郵市的發展方向、決定郵市的沉浮。集郵大眾對炒新行為,向來都是敬而遠之的!真正能讓他們心動的,是諸如新中國早、中期發行的“桂林山水”、“仕女圖”、“京劇臉譜”、“齊白石作品選”、“留園”等眾多的郵票精品。如果郵市潮起潮落總是以新郵為中心,新郵票剛發行,其價格要么就是一飛沖天、一步到位,然后再“高開低走”套人,要么就是低于面值打折傾銷成為垃圾,請問:這正常嗎?而廣大集郵者辛辛苦苦收藏的早中期郵票卻因為郵市長期炒新造成的價格“高開低走”而不僅長期沉寂不動,反而一天天下滑、貶值,那么即使新郵在“擊鼓傳花”式的炒作中暫時能夠走出一波三折的所謂“高潮”,也是虛浮的、不穩定的!終究有一天還會“砸”下來的!
筆者認為,造成郵市長期以來瘋狂炒新的惡疾,除了市場上少數人的錯誤投資理念和過度投機行為之外,國家郵政部門制定的郵票發行和管理政策失誤是其主要的根源。本來國家郵政部門早就頒發了《關于郵資憑證發行問題的若干規定(試行)》,其中第五十九條明確規定:“郵資憑證中的紀念郵資憑證、特種郵資憑證在郵政窗口發行。出售期內的紀特郵票及其他郵資憑證必須按面值或規定的售價出售,不得加價或降價。”可是,多年來,郵政部門發行的新郵,從未真正執行過這一規定,使其成了一紙空文!新郵面世,不是被狂炒得高于面值,就是低于面值打折拋售,新郵不能分散到各地郵政窗口公開出售,而被地方公司及少數人壟斷、控制,不顧大局,“違規”經營,甚至腐敗謀私,可是卻沒有得到認真、嚴格的監管,國家郵政作為被國家授權的行業管理部門,是嚴重的失職行為。
如果國家郵政部門能夠嚴格加強市場監管、嚴格處罰敢于在新郵票6個月的發行期內高于或低于面值違規銷售的地方郵票公司和郵商,同時廢除新郵票的預訂制度,改為新郵票在全國所有的郵政營業窗口向社會敞開、公開出售。對各級地方郵票公司也一律執行按面值100%的現金結算制度(對郵票公司實現的正常銷售利潤可以通過另外的財務結算渠道返還,實行收支兩條線的財務制度)。這樣,在6個月的發行期內大家誰也不知道這套郵票的具體發行量郵票,郵票公司、郵商和集郵者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完全憑自己的眼光和分析來決定購買數量的多少。但是,超過6個月的發行期全國立即停止銷售,把沒有賣掉的郵票立即進行登記、全部集中銷毀,正式向社會公布發行量。只有這樣改革,中國的集郵和郵市才能夠長久的、健康的發展。炒新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剛開始時可能購買的人比較少,但是,新郵票決不會再打折,價格也會逐步穩定的走高。慢慢的大家就會樹立起信心,廣大的集郵者、郵商投資者都會積極的加人到郵票購買的隊伍中來。那時候,國家郵政、郵商和集郵者三方都會皆大歡喜!
但是,如果國家郵政不盡快改革郵票發行體制、加強新郵票的市場銷售管理,對各級郵票公司“違規”放貨、二級市場瘋狂“炒新”行為疏于監管、放任自流,中國的集郵事業和郵市最終必將走向死胡同、走向毀滅,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筆者認為,郵市要想真正實現轉好,需要的是廣大群眾和集郵者的廣泛參與、需要的是郵商們持久的理性投資,而非少數人瘋狂的“炒新”、過度的投機行為。郵市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壯大集郵隊伍,我們需要的是廣大群眾普遍參與的、集藏需求型的集郵市場,因為只有這樣的市場才是持久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