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烈日當空,高溫炙人,以張果老、鐵拐李為首的“八仙”,也抗不住炎炎夏日的酷熱,約齊了一起飄洋過海,去尋找更清涼的世界。所不同的是,如今“八仙”過的也是一片“熱”海,不然背景怎么一片“黃褐”之色?
“八仙”是海峽兩岸郵票發(fā)行極具吸引力的熱門題材,其中臺灣省和澳門特區(qū)前期已經(jīng)推出。2003-15M“八仙過海”,只安排一枚小型張,面值又低設為6元,并在歇夏期高峰的7月末推出,發(fā)行方“借熱點沖淡高溫,以求人氣不散”目的十分明確。
早在“八仙過海”問世前一個多星期,性急的參與者就將期貨價高高定位在16元上方,相對于6元面值,翻了一倍,還繞了一個大彎。盡管后兩日一直呈下行態(tài)勢,但幅度極小,到發(fā)行首日,仍高居在15元左右,基本是面值的2.5倍。“八仙過海”如此高開,讓市場各方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這之前的“孔雀”小型張,同樣是優(yōu)秀的題材,同樣是6元面值,同樣是930萬發(fā)行量,但目前市場價只在11元附近,再往前的“桃花塢”小全張(1050萬),甚至更只不足10元,剛剛問世的“柳毅傳書”小本票(500萬),市價也只在8.50元上下。“八仙過海”吃了什么豹子膽,敢如此逆大勢而動?
其實理由十分簡單,“八仙過海”之所以敢背離市場規(guī)律高開高走,就是借管理部門“銷毀”這一股強勁東風。但管理部門果斷采取的“銷毀”舉措,單一是為新郵炒作開道嗎?
不可否認,郵市入夏后最大利好,就是管理部門果斷銷毀1992年-2001庫存紀特郵票。參與者聞之心動,迸發(fā)出來的激情,與滾滾熱浪相融,演繹了一輪蓬勃向上的行情。但在“一片大好”中,確實也隱藏有種種憂慮。
從因果關系看,此次大面積“銷毀”,對象是深幅打折的高值票和小型張,這些品種借勢上行,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但恰恰相反,目前市場運行的主流,是本來市價就不低的一些炒作品種。如2003年小版張新掌門品種“毛澤東110周年”,短短月余,從40元以下強行突破前期60元最高位。如近期市場主打品種“世界杯”小版張,一南一北在京滬郵市齊聲高唱“霸王花”。其它新發(fā)行的品種,與6月中旬相比,大多漲幅也都在50%以上。短線快速增值,的確為市場聚集了一定人氣,但另一方面,也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高位風險。
毋庸諱言,此次管理部門銷毀行動,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聲勢烈,是郵市行情大演變的激活點,但郵市過多表現(xiàn)為短線炒作行為,并不利于后市的發(fā)展。從郵市歷史看,短線炒作之后,如果后續(xù)人氣和資金出現(xiàn)斷檔,肯定會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
郵市真正的基礎,還是對集郵始終如一的蕓蕓大眾,他們的好與惡,他們的悲與喜,左右郵市發(fā)展的方向,也決定郵市的沉與浮。集郵大眾對炒新行為,從來都是敬而遠之,真正能讓他們心動的,是“仕女圖”、“京劇臉譜”、“留園”等早中期郵票。如果郵市起起伏伏總是以新郵為中心,而早中期郵票卻長期沉寂不動,那么即使郵市能走出一波三折的行情,也是虛浮的不穩(wěn)定的。郵市要想真正轉(zhuǎn)好,需要的是投資型行情,而非炒作型行情。
如果把管理部門的銷毀舉措,簡單曲解成為市場炒作行為清道,那么即使這輪行情走得再遠,也是浮表的淺顯的,如鐘表上的秒針,速度無論多快,最終還是要轉(zhuǎn)回來。而這一點,恰恰是市場參與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從這個角度,建議參與者心態(tài)還是要平和些,“八仙過海”雖然是一盅好酒,但悠著點,慢慢品嘗或許滋味更足。
來源: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