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啟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銷毀”舉措,到現在也沒有讓郵市演繹激情。尤其是作為銷毀對象的1992年至2001年的編年票,也仍無上佳表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銷毀板塊冷酷無情呢?
部分投資者對郵政誠信度懷疑
郵政在決策上出爾反爾,實際運作中又總是“風云變幻”,這樣的處事風格使郵市始終處于隨風飄搖的狀態,投資者的利益當然也就無法得到切實的保證。這就是郵政的誠信危機。一個牧養童叫了三次“狼來了”的游戲,就已經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何況如今的集郵者和投資者都聽了10多次“狼來了”的叫聲,這怎能叫他們相信呢?
銷毀缺乏透明度
只知道銷毀了面值30億元的30億枚庫存郵票,這是遠遠不夠的。銷毀了哪些品種、每個品種銷毀了多少,庫存是否還有保留、保留了多少,銷毀是否包括集郵總公司的庫存,銷毀的具體進展如何等等,這些問題人們不得而知。而正因為這種不清不楚的局面,才讓部分集郵者和投資者有了太多的疑惑、擔心和風險感。
銷毀無法改變市場實際流通量
近幾年,銷毀板塊源源不斷地從郵政倉庫流入郵市,在對市場造成沖擊的同時,也使其市場流通量遠遠超出了正常需求,已經達到完全飽和的狀態,這也是銷毀板塊長期深幅打折的原因之一。所以,銷毀庫存無法改變市場的流通盤,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市場流通盤的投資價值。
銷毀板塊短期上升空間接近飽和
近年來,郵政推出的一系列針對銷毀板塊的“新政”,已經使得該板塊在去年有了一次幅度可觀的上揚行情,深幅打折的局面有所改觀。但由于供過于求,當該板塊的階段性價值已經實現時,就已經將本次銷毀利好政策提前消化了,所以其上升空間接近飽和,短時期內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很難再有大的進展。更何況目前的郵市還處在恢復期,遠沒有到啟動大行情的時候。
因此,銷毀板塊也就很難有大的市場背景支撐。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