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與反思2004年郵市 李茂長
基于郵市的周期理論,早在2003年開春時投資者就期望新一波郵市熱浪的出現,隨著國家政策的“配合”,利好措施不斷出現,其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2004年本是投資者期望有一個好收獲的一年。然而,2004年郵市的表現始終處于不溫不火狀態,大炒沒有,小炒不斷,價格的漲漲跌跌始終在一個理性位置上下波動。筆者認為,我國郵市正逐步走上正常的軌道。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認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郵市中投機炒作力度正不斷弱化
與1991年夏天和1997年上半年的郵市狂潮相比,2004年郵市中的炒作行為真是可以忽略不計。北京郵市的炒作區,人多時也就三百來人,平時就那幾位熟面孔。對于一個13億人的大國,一個號稱曾經擁1800萬人集郵者的市場,這些炒作行為并非郵市的主流。2004年郵市始終沒有形成炒作的氛圍。而從目前國家法律角度看,郵市的炒作行為是允許的。我國市場經濟中處處存在著炒作現象,近年房地產的炒作尤為激烈。相比之下郵票的炒作即使出現了那么一下子,也只是“小兒科”。“小足球”從十幾元炒作到40多元,是2004年郵市中炒作的最成功案例。但也只有這個品種在市場成為陽春白雪。炒作者沒有足夠能力炒作更多的品種,而具有與“小足球”同樣潛質,甚至具有更好潛質的品種,如今在郵市中比比皆是。郵市中的炒家已經炒不動這個市場。這并不說明市場缺少資金。社會上的游資比任何時候都多,資金條件比任何時候都要好。因為投資者的理性和郵票市場特殊性,少有人敢冒險入市參與非理性的投機炒作。而且炒作之風隨時間推移,總體看會越來越小,并最終消亡。
小版票市場正成為郵市中的一個新熱點
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俗話,小型張風光不再,小版票卻成為了市場的新熱點,小版張預訂者收益豐厚。小型張該打折仍然打折,除了年初因為結算率的原因和掛號郵資上調的原因,打折的小型張價格稍稍有所上漲外,其深度打折的困境并沒擺脫。人們所預期的金箔張也有負眾望,沒有出現喜人局面。相反,小版郵票大受市場的歡迎。全年郵市除了大版張“甲申猴”票勉強擠入炒作隊伍外,其他大版郵票一概沒有出色表現。這不僅僅是投資者的操作方面原因,更是集郵愛好者對郵品的認可程度反映。郵政部門在2003年發行的小版基礎上,2004年的小版品種數量進一步增多,盡管其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郵票小版化適應了市場的需求的事實得到證實。易于收藏,含有更多信息量的小版張成為各國郵政發行的主流也說明一個正常的郵票市場是貼近集郵者的市場。這也是2005年新郵除生肖票外全部小版化的根本原因。由此,也說明郵市回歸自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郵票發行管理措施進一步得到規范
2004年銷毀數十億元面值的庫存郵票是管理部門出臺利市的最強有力措施。加上此前的降低面值、減少發行量、增加防偽技術的科技含量、提高內部結算率、允許包裹貼用郵票、加強違規查處力度、出臺熱門新郵題材等等,無不反映有關部門更加貼近集郵群體。新郵剛發行就被熱炒,雖然是市場經濟所允許,但不是郵票市場的正常現象。從郵政法規看,發行期內的郵票價格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也是不應該的。新郵發行期內打折不正常,暴漲也不正常。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知道,但許多人對打折現象耿耿于懷,而對暴漲現象卻是心中暗喜。有人盤點2004年郵市表現時,對大版“甲申猴”票一度漲到130元的價位喜不自禁。但人們不應忽略這樣的事實,就是從130元跌到目前的45元上下,套住了多少投資者!有人因此賺了幾十萬,郵票在沒有沉淀的情況下,必然有人虧了幾十萬。1997年瘋狂的郵市教育了成千上萬的投資者,這也是今年郵市在掀起“甲申猴”炒作時周邊市場沒有出現任何配合的根本原因。莊家的炒作,跟進者極少,市場就難成氣候。集郵者固然希望自己手中的郵品價格能夠暴漲能夠增值,但他們并不喜歡市場的無序和違規運行。因此,總體看2004年的郵市正是朝著集郵者希望的方向前進的。
郵市不可能長時間偏離正常的運行軌道
郵票深度打折,使用者就會將這些打折的郵票流入使用渠道。而各郵局因為營業額等方面的原因,對這些“外來”郵票又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矛盾促使管理層對所謂集郵郵票的發行顯得更加謹慎、更加理性。二級郵市與一級郵市息息相關。一級市場經營除了將郵品推向二級市場外,它的另一個消化渠道就是郵政實用。從大郵政立場來思考,郵票深度打折,最終將損害郵政生產的利益。而市場的無序運行,可能熱極一時,最終以更長時間的冷落為代價,總體看也是得不償失的。正是這樣的原因,近年發行的新郵基本吸取前幾年的經驗教訓。因此,有理由相信,新郵深度打折情況再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但新郵完全恢復到面值還得有幾年時間,因為畢竟郵政實用的消化是十分有限的。包裹允許貼用郵票政策對郵市信心產生積極影響,而對郵票的實際消耗卻是十分有限。這從南京許多郵政支局允許貼用郵票后的實際使用情況可以說明這一點。非集郵者不愿意為幾元錢的郵資專門跑到郵市去購買打折郵票。然而,郵局的面值價對投資者的心理起到支撐作用仍然是巨大的。同時,郵市與郵局之間的差價,也足可以讓部分人因此而獲利。這些二傳手對打折郵票消耗起到了積極作用。
開發集郵品減輕了郵票公司的新郵銷售壓力
這也是集郵市場能夠走上正常軌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投資者對公司放貨頗感不滿,但許多公司迫于營業額的壓力,五花八門的違規現象應運而生也是事實。然而,隨著郵票二次開發市場的成功拓展,許多公司營業額壓力驟然減輕。個性化郵票、主題郵折、普資片和普資封的廣告業務、單套郵票重新包裝等等,盡管集郵者對此也有微詞,但市場的成功開發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地市公司這部分業務開發經營額超過甚至大大超過新郵預訂業務額。這也是近年新郵得以減量和出臺各種利好措施的重要原因。郵政營業壓力減輕后,郵市的壓力也就得到釋放。如果沒有這部分的業務,有關部門的日子可能并不好過。所以,郵政市場開拓得越大,對集郵市場越有好處。
高價位郵品還有下跌空間打折郵品向面值靠攏
只要市場繼續向正常發展,那么那些被炒高的郵品還會出現幾次下跌的波動。當然,打折郵票向面值靠攏并最終升到面值或略高于面值才能說明這個市場真正走上良性運行軌道。郵市進入微利時代為期不會太遠。“辛巳蛇”生肖郵票小版張從最高的280多元跌到目前的20元多一點,“春節”小版張也從最高的300多元跌到目前的50多元是目前處于高價位新小版的最好借鑒。小版郵票受歡迎,但這個市場需要培養,需要出現收藏隊伍,而不僅僅是投資隊伍。剛發行的小版郵票被炒高,就嚇跑了收藏者。而且,僅僅就投資操作而言,炒作手法也實在是低水平的操作手法,原始而落后,它阻礙了我國郵市繼續向前發展。好在2004年的郵市開始出現炒作受冷落的局面。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日的郵市將走向和風細雨、陽光明媚的春天。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