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變味的集郵 文 敏
事件由頭
不久前,沈陽一家小學將所謂“郵票投資”納入“財商教育”課,在集郵界引起強烈反響。有集郵者明確表示反對(見《中國集郵報》2004年第91期《小學開設“郵票投資”課有感》),認為“郵票遠非理想的個人理財工具,集郵的“保值”作用向來是排在其全部功能的最后。毋庸諱言,惟有中國卻將集郵市場運作成了‘資本投資’甚至投機市場,退一步即便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注定只能是發展進程中暫時的非正常現象。尤其是炒作發行期內的新郵,依據國內現有法規亦屬明顯違法經營。”
新聞事件
或許是感受到了這一熱點議題,同時針對中國集郵的現狀,中國最具權威的官方新聞通訊社——新華社2004年12月13日向各家煤體電傳了該社記者劉菊花采寫的專題新聞報道《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報道記述了國內近期一些新郵票人為炒作的現象和北京郵市的部分經營者、集郵者對當前中國集郵活動,主要是對郵市交易的看法。
郵政表態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管理司司長劉建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態,“郵票本身只是郵資憑證,它的第一功能是郵寄,只有過了發行期才進入特殊投資商品行列。國外郵市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郵者和收藏者,集郵者一般都是長期的客戶,以收藏、鑒賞、研究為主,不是為了賺錢的。中國郵市的服務對象有一部分是集郵者,但現在主要是炒作者,這種人期望短期得到回報。”“在中國集郵市場,你不能以市場價格作為評判郵票好壞的標準,許多制作精良的郵票不一定被看好,郵市主要是以炒作為主,被投資者所操縱。這是很不正常的。”
×踅ɑ運擔骸罷嬲募收囈首鑫恢職煤屠秩ぃ皇且醞蹲屎捅V翟鮒滴康牡摹S捎誚?0年來新聞宣傳的誤導,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炒作郵票可以攢錢’,把集郵活動變味成投資”。
此言顯示,中國郵政站在官方立場支持了反對“郵票投資”說的觀點,確認任何“郵票投資”是很不正常的,投資使集郵變味。而新華社記者也在報道中提出“郵資憑證,還是投資工具?”、“是4次炒作狂潮,還是4次集郵熱潮?”等質疑后,進一步指出,“郵市炒作現象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也曾發生過,歐洲戰后也曾經出現過,都是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規范中出現的畸形行為。這些國家的郵政部門都通過嚴格市場監管,逐步抑制這種畸形的狀況,規范了郵市的正常運轉。”
媒體關注
有趣的是,各地媒體在刊發這篇報道時紛紛加上副題表達各自的認識,例如浙江《衢州日報》的題目是《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文化活動還是商業投機?》,上海《新民晚報》甚至為《“甲申猴”上躥下跳集郵者心驚肉跳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配發了一幅漫畫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