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頻頻出 柳暗花明會有時
來源:信息早報 作者:吳貴祥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但當今的郵市卻是另一番景象,金秋并未給郵市帶來好運。相反,在歇夏期一直都比較平穩的郵市,國慶節后卻出現連續下滑的走勢。以致更多的集郵投資者對郵市發展的信心受到動搖,對郵市前景感到迷茫。今后郵市向何處去?郵市還會不會有大行情?成為當今集郵大眾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筆者認為,目前與郵市有關的政策面雖然還有許多的不盡人意之處,但總體還是朝著向好的方面發展,那么有理由相信,郵市擺脫困境,逐步走強應該為期不遠。
我國郵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政策成為左右郵市行情的指揮棒。從1991年郵市首次出現火爆行情以來,歷次郵市的潮起潮落,無不是政策的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經歷了多次郵市高潮和低谷的投資者,對政策的變化十分敏感,政策上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引起投資者的恐慌心理,造成郵市快速下跌。
客觀地講,進入新世紀以來,政策面一直都在朝著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政策本身來講,幾乎沒有出現利空,唯一的不足就是政策沒有全面落實到位。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新郵發行量由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3000多萬套減少到現在的只有1000萬左右,降幅高達70%左右;全年紀特郵票總面值(或售價)也由170余元下降到130元左右,并且無論郵市起落,一直都呈下降趨勢。進入2004年,郵票可貼寄包裹、封庫、專項整治、銷毀等利好政策更是接連不斷。不可否認,這些政策在執行中被打了折扣,不少集郵者和郵評人士(包括我自己)曾直言不諱地對這此提出了許多的批評、意見和建議。筆者認為,對政策落實中的問題和不足,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是必要的,這有助于管理層盡快糾正決策中的失誤和對政策上的不足之處做更進一步的完善。但我們不能因此對利好政策的作用進行全盤否定,對集郵和郵市前景失去信心。比如郵票可貼寄包裹政策至今在一些地方可能還會遇阻,但我們應該看到在很多地方已經得到了落實,事實上就必然會促進大量打折票的逐步消耗。又如銷毀1992年至2001年庫存編年票的舉措,也可能有個別地方存在違規,造成銷毀不夠徹底,但公布的34億多元的庫存票被銷毀,這一點是實實在在的,銷毀數量即便達不到總庫存的94%,也應該不相上下,至少2001年之前的庫存編年票對市場基本構不成威脅。
最近公布的明年新郵發行計劃中沒有了小版張發行,據了解,事實上也只有“乙酉年”發行版式一、版式二兩種版式,這對郵市而言,無疑又將是一大實質性利好。小版張不但助長了炒新之風,而且使得極為有限的郵市資金一年到頭基本圍繞小版張轉,拖累了郵市大盤的整體上行。那么基本取消小版張發行,必將有助于極大地緩解郵市資金匱乏的壓力;有利于促進郵市由一味的爆炒新郵向趨于理性化的投資方向發展,從而帶動郵市大盤擺脫低迷,逐步走強。據《郵政周報》報道,集郵管理體制又正醞釀改革。10月19日國家郵政局召開2005年紀特郵票預訂銷售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規范紀特郵票的預訂和管理。透露國家局計劃于下一年度在全國推行省內集郵專業化經營和專業化管理。集郵管理體制的改革,雖不一定能全面徹底整治違規,但可以相信,紀特郵票的銷售管理必然會因此向規范化方向再邁進一大步。
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政策中所存在的問題。這與現實中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一樣,政策的落實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集郵和郵市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阻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看問題必須看主流。事實表明,當前的政策面和社會環境對郵市的發展都很有利,我們還有何理由對郵市前景悲觀失望呢?筆者清楚地記得,1993年至1994年,郵市極度低迷時,整個郵市幾乎籠罩在一片悲觀失望的氛圍之中,許多集郵者興趣轉移,一些外國集郵者提出再也不集中國郵票了。可當時又有幾人預料到有史以來最為火爆的郵市行情很快就在1996年底至1997年初暴發呢?
利好政策既然穩步推進,那么盡管當前郵市行情還不時出現上下波動,但除了被過度爆炒的新郵之外,再出現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可以認為,郵市底部基本顯現,當前實乃建倉良機。不過在此還是要重復一句經常講的老話:遠離炒新,選擇精品擇優建倉。隨著政策面的逐步好轉,大行情或許就在集郵和投資者的不經意間,在集郵大眾的抱怨聲中迅速爆發。這不是癡心妄想,這在1991年、1997年的歷次大行情出現時已有先例。到時,猶豫不決的投資者恐怕又只有“無花空折枝”的份了。
總之一句話,“郵市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政策救市,集郵大眾堅定信心,團結一心,我國郵市必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