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需要關注另一種庫存 李茂長
2004年中國郵政出臺了被人們稱為“特大利好”的措施,這就是銷毀了34億元面值的1992年一2001年新郵庫存。而最近,2005年新郵預訂已在全國各地展開,也就是說,2005年的新郵發行政策已經明朗化。然而,郵市狀況與人們的心理期望值仍有相當距離。而且,2004年全年套票(非小版票)微幅打折似乎已成定局。全國部分郵市的郵商已經以一定面值折扣推銷其全年套票。利好政策與郵市現狀的反差之大,使許多人感到疑惑,郵市能否從根本上好轉令人擔憂。
筆者認為,郵市從總體看仍在向好發展。但這種“好”并不是指熱炒的那種好,是指趨于正常的好。新郵不打折也不高漲是最正常的,也是符合郵政法規的。這反映了一種正常的供求關系。相比于當前的郵市冷落,新郵價格高漲可以說是更大的不正常。人們不妨盤點一下所有高漲過的新郵,我們可以信手拈來如“白娘子”小本票、“辛巳蛇”小版張、“春節”小版張等等,沒有一種如今不被打入冷宮。從這些品種的價格高位到目前的低位,不知套住了多少集郵者和投資者。而當這些品種高漲時,投資者會欣喜若狂,認為郵市火了、正常了、有前途了、有希望了。然而,最終結果,恰恰是這些熱炒一時的品種,打擊了大部分投資者的積極性。“春節”小版張從300元開始,有人就預言這是底部價格,到250元時說是真正的底部價格,而后是200元、180元、150元、……每下跌一個臺階,都被-些輿論認為是底部價格。而目前的價格是65元,卻沒有人出來說是底部價格了。從300元到65元,套住了多少投資者,傷了多少集郵者的心?而如果它的價格是慢慢上行,市場中的流通量得到不斷消化和社會沉淀,它今天的價格或許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而剛發行的新郵就被熱炒,也給集郵者造成極大的傷害,他們普遍不愿以高出面值許多的價格來購買剛剛發行的新郵作為自己的收藏。郵市中的熱炒通常是投資者之間的互動行為。高價郵品得不到社會消化,它們到哪里去了?這就是郵市的另一種“庫存”。
中國郵政銷毀34億元面值的新郵,這并不對市場原有的流通量產生影響、只能是說解除了郵市的后顧之憂。由于沒有改變郵市現狀,郵市的人氣與資金又沒有根本性改變,郵市仍舊處于較為冷落的狀態是很正常的。如果正視郵市的現狀,我們不妨給出更為悲觀的市場預測。原因是什么?就是目前囤積在郵票投資者手中的新郵數量巨大?粗]市中堆積如山的小版票,也許這只是冰山一角。誰知道,投資者家里還存放著多少。投資手中的新郵成為集郵市場的另一種庫存,而且這種庫存量已經相當大。這種庫存說明供大于求。而造成這種局面是炒作新郵的必然結果。減少這種庫存要依靠郵市回歸自然,回歸自然是指郵市是為集郵者服務的市場這樣一種本質屬性。10月29日《中國集郵報》刊登的“首屆中國郵幣卡市場發展高壇論壇:為中國郵幣走向健康進言”文章,透露了高層論壇上提交文章普遍反對新郵的炒作,實為明智的呼吁。杜絕炒作,郵市中的新郵逐步消化,社會中的這種“庫存”減少到一定程度,相信我們就能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郵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