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不信“政策”能救市 |
發布日期:2004-11-5 22:3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張吉弟 [來源:大江南收藏]
前不久《大江南收藏》上一篇文章中說道:“大浪淘沙,市場無情,該走的要走,該留的是要留下來的。”情況的確如此,“炒”郵的大多走了,鼓動“炒”郵的言論也少了許多,留下來的多是相信“政策”能救市的人,這部分人一直認為郵市是個“政策市”,惟有“政策”能救郵市,渴望著“政策”來救市。從1997年郵市開始滑坡,就有人不斷呼喚“政策”救市。雖然7年來總是由渴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渴望,但信念卻很堅定,而且視不信者為“可憐可悲”“無知愚蠢”,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個,從1998年以來就一直言空,也不信“政策”能救市,為此曾發表過多篇文章,至今依然不悔,還是堅持這一觀點。
一、名為郵品發行政策,實為營銷手段
郵政原為事業性質,早在幾年前就已改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企業,屬第三產業,并已取消了財政補貼。既然成為企業,諸如郵品發行量的調整,郵品種類的增加,剩余郵品的銷毀,內部管理的整頓等,都應屬于企業行為,它并不通過各級政府貫徹執行,對集郵者、投資者、經營者也不具有行政約束力。通常稱其為“政策”,只是一種習慣說法罷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政策。
由于郵政具有行業壟斷性,其發行的集郵品又是專供收藏的,以盈利為目的。有時通過營銷手段的加強,能夠對新發行的郵品在價格上構成一定影響,但這并不等于具體郵品本身收藏價值提高。這是因為任何一種郵品的收藏價值都是由集郵者所發現,由集郵者所認定,都須經過歷史的檢驗,既非發行者說了算,也非經營者說了算,這其中較少人為哄抬因素。早中期發行的郵品,就從未發生過打折現象。惟有90年代發行的郵品至今仍在面值以下,就連近幾年已大幅減量乃至發行量僅幾十萬的郵品也難逃打折的厄運。郵人、郵商7年來不為“政策”所動,表明群眾的眼睛是亮的,對“政策”還是“生意經”是能夠加以區別的。
二、“政策”經過實踐,未使郵市改觀
任何政策的有效性,都須經實踐檢驗。7年來郵政為扭轉新郵滯銷、郵市低迷的局面,曾做過多方面的努力,也曾做過多次承諾,先后出臺的“政策”已不下十數項,且力度在不斷加強,但郵市不見明顯好轉。記得1997年筆者所在城市有5個郵市,攤位七、八百個,后來逐步縮減,目前雖還有3個郵市,攤位已不足百個,其中經營郵品者僅十多個。這部分殘留的郵商都在微利經營,艱難度日,連“國慶”長假期間生意也十分清淡。眾所周知,資金具有逐利性、流動性,哪里賺錢多就往哪里流。如果郵市前景看好,有錢可賺,為何場外資金不來逐利?場內資金反而外流呢?既然新郵具有增值的潛力,為何集郵者不踴躍購買呢?這表明郵人、郵商對“政策”、對郵市的看法幾近一致。
三、藏品市場脫離收藏,必然走向衰退
厚古薄今、喜舊厭新是收藏者的共性,古的、老的、舊的、少的東西集藏家才樂于收藏,除了正宗的古玩、書畫以外,老相機、老唱片、舊鐘表、舊書刊等等,都已成為集藏愛好者收集的對象,擺到市場上就會有人問津。如果把數碼相機、新式音響、電子鐘表、新書新刊拿到收藏品市場上去賣,恐怕打折也無人要,也就不成其為收藏品市場了。郵市也是這樣,它的本質是一個集藏市場,就應以古今中外的老郵品主打市場,供集郵大眾拾遺補缺。但是,進入90年代以后,郵市的方向變了,服務對象變了,味道變了。變成了一個郵品“炒”作市場,變成了一個郵商與郵商交易的市場,變成了一個專賣新郵的市場。它不再適應集郵的需求,不再吸引集郵者前往,大批集郵者不得不遠離郵市。一個缺乏終端消費的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場,只是市場人士在想好、盼好、郵評人士在說好、道好,郵能好得起來。
目前郵政所能掌控的郵品只有新郵,而集郵需求是多樣化、多品種的,僅靠新郵去調控市場,只能對新郵行情起到一時的刺激作用,既無持續性,又無擴散力,這已被多次的實踐所證明。即使往好處想,郵政在不久的將來把集郵品全部放開,在郵政窗口銷售,集郵人數不增加,現有集郵者不把價值取向轉向新郵,有效需求還是不能大幅增長。從歷史上看,“政策”救市和人為造市一脈相承,也是飲鴆止渴,都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