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劉建輝和部分市場郵評人士在四達郵幣社王國強先生的安排下搞了一次座談會,在網上影響極大。參加的郵評人市場人士也紛紛寫文章披露座談內容,也發表一下個人對此會的感想。其它的郵人在網上對此反響也十分強烈,各抒已見。
本人感覺很多會談內容都已被眾人探討過了,我就沒必要再做重復評論了。不過我發覺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沒被挖出來,本人就撿個漏——談談劉司長提到的企業年冊。
劉司長說2003年郵總共制作了100萬本企業年冊。這說明了什么?這背后意味深長呀!
劉司長的觀點是這百萬本企業年冊減輕了市場壓力,郵總在積極開拓集郵品的新的消化渠道。這似乎在向咱們郵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我們郵總是關心市場的,我們開拓企業年冊是減輕了市場壓力,我們郵總是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只會訂新票、賣打折票這幾套原始經營方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如果站在咱們郵人的角度來看郵總的企業年冊會是什么結論呢?——那是無奈之舉呀!郵總實在是年冊賣不出去了,要賣就得大規模打折賣才行。可今時不同往日,郵總已備受郵民責難,輿論壓力、經濟壓力、政治壓力日益加大,如果再肆無忌憚大賣當年打折年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再問一個問題——為什么去年才820萬年票總量(這已是1988年后歷史新低),為什么還要搞企業年冊?這個問題那就得好好問問郵總自己了。按常理說這種發行量已夠少夠少的了,要知道98年發行高峰時達3000萬呀!就市值而言也就10億元左右,加上去年的“三胎們”(小版張)也就十二三個億,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呀!可是各位想想這些年還有幾個人訂新郵呢?前些年一些集郵者不訂新郵還去郵市年底買本打折的年冊,可就這,現在都有不少人不買了。集郵者流失是十分嚴重的,可以說已到了生死邊緣。!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是否還記得去年底《中國郵幣卡網》搞的《你對明年新郵預訂的看法》總共分十七期登出網友評論。這么多評論中沒一個說郵總好的,文明點的說拒訂新郵,不文明的就罵娘、罵郵總、罵郵政決策者。這說明了什么?——郵民恨呀!恨得咬牙切齒!沒了集郵者郵總的郵票還能賣給誰呢?賣到京滬當炒貨吧,個個二胎弄得京滬炒手炒不過來,也就更別提有炒手有工夫關心一下常規票張了。當打折花票吧,錢沒掙到,讓用郵者沾了光還要挨郵人罵。這可真是愁死郵總了,再不想點法子突圍,恐怕也就是泰坦尼克號的結局——死沉了!
寫到這,我的腦子里忽然閃現出一個中國人評論做了壞事的人最后沒得到好下場時總用的詞——報應!報應。。。
各位請再想想去年年票的發行量,如果放在96年97年時會是什么樣?那一定是瘋搶吧!當然當時大規模炒作,不過集郵人數最少也不會少于五百萬吧!集郵者為什么要離開?與訂的年冊年年打折固然有很大原因,可是大小集郵公司對待集郵者的冷漠,服務質量十分差勁也是個不小因素吧!還有開發出大量的量少郵品來圈錢集郵者難以公平買到,助長炒風也有“重要貢獻”!
歷史反反復復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真理。郵總如果再不關心集郵隊伍的穩定發展;如果再光口頭利好不斷卻不拿出實際行動;如果再亂發有害郵品;恐怕今年底就要賣200萬本企業年冊,甚至更多了!
摘自: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