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葵
集郵業務是郵政主要業務之一,堅持為集郵愛好者服務,實現集郵業務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是推進郵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集郵業務狀況分析
(一)集郵業務
1.郵票和郵票發行
( 1)郵票的基本屬性是郵資憑證,是用于用戶交寄信件時納費標志;派生屬性分文化屬性和收藏屬性兩部分。郵票在通信領域是郵資憑證,在集郵收藏領域和特殊領域是特殊商品。
( 2)郵票發行是指郵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對郵票的選題、設計、印制、發運和銷售使用進行管理的全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三章第十七條明確規定:郵票、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簡等郵資憑證由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發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偽造。
國家郵政局作為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負責郵資票品的發行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郵票的文化屬性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推出之后,機關團體等大客戶消費目前已成為集郵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在“盛世收藏”理念的影響下,集郵亦已成為社會民眾的一項重要的業余文化活動。因此,近些年發行的紀特郵票基本上是供文化消費和集郵需求使用。所以,紀特郵票的發行,要根據集郵業務市場需求來確定,要宏觀調控郵票發行總量,保持供求基本平衡。
( 3)從 1980年~2003年郵票發行統計分析(附表一)。一是后 12年年均枚數增加 21.7%,年均面值提高近七倍;面值的提高與這期間郵資經歷了三次的調整有關。二是國家郵政局成立五年來的郵票發行枚數、面值和發行量增幅較大。三是郵票打折現象的出現。郵票作為郵資憑證,資費標準是郵政職工勞動價值的體現。信函資費由國務院確定,信件專營受法律保護,郵票面值與信件勞務價值相連。
( 4)郵票打折對郵政信譽和郵政經營影響極大,治理郵票打折是一大課題。國家郵政局確定 1992年~2001年郵票封存后,郵市中郵票打折率上升,部分打折票與面值持平或高于面值,此現象說明兩點:一是管理;二是發行量的控制。郵票發行適度緊縮、庫存郵票適時銷毀、郵票供應適量控制、郵票管理適當強化,郵票打折現象是可以扭轉的。
2.集郵和集郵業務
( 1)集郵是以收集、欣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行為。中國集郵愛好者有上千萬,集郵協會的會員近 300萬,在數量方面是一個集郵大國。
( 2)集郵業務是以郵資票品為基礎,開發制作相應的集郵品進行銷售的過程。集郵業務的興衰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水平、集郵消費者需求心理和集郵愛好者人數的多少等因素有關。
目前的集郵業務狀況是:國家級郵品自然壟斷經營;全國集郵產品營銷鏈尚未形成;集郵品“有效需求”不足和緊俏郵品“供不應求”并存。
3.集郵業務定位
集郵業務要考慮集郵產品和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平衡。集郵業務的定位,可遵循下列原則:
( 1)集郵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市場需求相平衡。集郵業務是由社會民眾收集郵票而產生的營銷業務,它所遵循的規律應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供求定律。即當郵市價格適當波動時,會引導產生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種類。郵品需求與供給的適當平衡,有利于集郵業務健康發展。
( 2)要始終把集郵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集郵產品和服務都是在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存在的,必須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必須與社會消費水平相吻合。近年來,雖然以集郵愛好者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常規郵品,其銷售收入在集郵業務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常規郵品的開發,體現了為集郵愛好者服務的原則,是集郵業務的基礎。
( 3)推進市場的不斷演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集郵產品的文化內涵不斷擴大,它不僅僅是滿足集郵愛好者收藏的需要,也成為人們交往的需要。我們在為收藏者提供物美價廉的集郵收藏品的同時,要順應文化和商務活動帶來的對集郵品的需求,重點開發集郵紀念品、集郵禮品、集郵宣傳品,推進集郵產品的多元化發展。
集郵業務要在做好為集郵愛好者普遍服務的基礎上,采取卓有成效的經營手段,提供物美價廉的郵品,引導集郵消費方向,使集郵企業獲得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二)集郵業務狀況分析
1.市場從狹義上來說,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從廣義上而言,市場是指整個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構成實際意義的市場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人口、購買力和購買動機。
2.集郵市場當郵票進入二級銷售市場即集郵市場之后,郵票就成為有價值、可以交換的特殊商品。郵票從郵資憑證到集郵收藏,從通信領域進入流通交換領域,形成集郵市場的主要載體。集郵市場與集郵者隊伍、社會消費水平、集郵者消費需求心理等因素有關。集郵市場有以下主要特征:
( 1)消費者包括了集郵者、企業,也包括專門從事交換的特殊群體(郵商)。
( 2)消費水平受消費者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 3)消費動機有集郵收藏、宣傳公關、禮品饋贈等,還包括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批量交易的行為。
3.集郵市場狀況分析
( 1)集郵企業不能完全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有選擇地提供產品和服務區域。因為,市場機制存在以下缺陷:市場容易造成產品結構的不合理,一些集郵愛好者必需的公共型產品得不到有效供應;由于集郵資源的原因,使集郵產品不能做到滿足供應;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場導向容易產生決策和經營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特別是郵市的“冷暖”變化,會誘導產生“拋售”和“惜售”行為,沖擊正常市場秩序。市場競爭還可能產生壟斷,影響集郵產品的正常供應,導致價格混亂。
( 2)理解和把握集郵的有效需求。選擇集郵目標市場時,要充分考慮到:市場有大量的需求和潛在的購買力,沒有一定量的需求不是有效的需求;企業要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市場的需求,不具備滿足有效需求的內在條件,就無法形成企業效益;企業只要在競爭中占有優勢,就能夠獲得適當的市場份額。
( 3)進行集郵業務的市場運作,要考慮市場運作所具備的比較優勢。
第一,擁有集郵品開發所需的郵票資源和強大的集郵品開發能力。集郵品的開發運作流程能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
第二,擁有集郵品的品牌優勢,集郵產品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較高,在集郵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第三,有與集郵消費市場相適應的營銷網絡,具有穩定長期的大客戶關系牞形成了與客戶需求之間雙向互動的反饋機制。在集郵領域有很強的特色服務的優勢和能力。
第四,能根據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發展而調整牞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功能的經營機制。
二、集郵業務經營狀況分析
國家郵政局成立五年來,集郵業務呈現先沖高后回落的發展趨勢。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年高速發展階段,集郵收入占郵政總收入的 21.35%,成為郵政三大支柱之一;后三年的快速回落階段,年均收入下降,去年集郵收入只占郵政總收入的 10.17%(見表二)。
從這五個圖,我們可以看出如下規律:
1.在“三年扭虧”的目標下,集郵業務加大發展力度,形成集郵收入的沖高態勢。繼香港回歸之后的澳門回歸、悉尼奧運會、北京申奧成功、足球世界杯等集郵系列活動實現了集郵的高速發展,為“三年扭虧”做了貢獻。
2.儲蓄業務的快速發展、物流和電子商務的興起、郵遞類業務的和代理代辦業務的發展、郵票發行政策的調整、集郵業務發展速度的調整和收入計劃的調整,使集郵業務收入從 2001年起逐年下降,占郵政總收入的比重逐年減小。
3.郵票打折“貶值”,集郵收入含金量的評價,集郵業務經營分散和粗放,集郵市場混亂等引起人們理性的思考。科學發展的呼喚,使集郵業務逐步走上健康發展之路。(待續)
表一: 1980年~2003年郵票發行統計表
內容年份發行郵票總枚數年均發行郵票總枚數發行郵票面值(元)年均發行郵票面值(元)1980-199187067.3262.7821.901992-2003105988.31272.45106.041999-200349999.8761.70152.34
表二: 1999年~2003年集郵收入比重變化圖
(以上五圖中的 1指郵遞類業務收入, 2指其他業務收入, 3指集郵類業務收入, 4指金融類業務收入)
本文作者系總公司付總經理,上任不到一年。
載于中國郵政報。
來源:中國郵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