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郵評者戴初的《可惡的郵資已付戳》一文,像戳穿未穿衣服的皇帝一樣,指出我國新郵無法消耗,只有打折的根本原因之一,乃是數量巨大的商業信函與機關公函至今仍被“郵資總付”貓膩著,本應實收的80分、60分郵資,不斷悄然流失,不斷損害著集郵者和國家利益。
戴初寫道:“ 我十分驚訝地發現占總量六成以上的單位信函、商業信函卻極難見到一枚貼郵票的,清一色地蓋了郵資已付戳。寄來的這些信函來自全國各地,有的單位給我市的關系單位總經理、副總、部門經理、辦公室主任寄資料,一次就寄十幾封。有外地政府部門給我市政府市長、市委書記、副市長、副書記、秘書長寄材料的,醫療器械、藥品廠家給我市大小醫院的院長、副院長、辦公室主任、各科室主任、藥房主任寄宣傳資料推薦產品。這種信函量可見量之大,發展潛力之大,卻一張郵票也不貼。偶爾見到用的是普通郵資封這種封省事。 ”
這種情況,不僅僅只是常州,其他地方,基本如此。最近披露的綿陽郵局丟棄200萬封商業信函案,掀開了冰山一角。星河建材公司2002年3月26日與綿陽市郵政局簽訂一份協議,每發一份商函給郵局0.26元。從當年4月至9月,星河公司交給郵政局的商函累計250多萬件,支付郵費59多萬元。經過秘密調查,發現他們的200萬封信函被人盜賣到廢品站。因此他們不得不提起訴訟。
星河公司與綿陽市郵政局簽訂協議有3份。為掩人耳目,2002年3月26日簽訂第二份協議,約定的優惠郵資是0.26元/封,并稱廢除雙方3月12日簽訂的第一份協議。而在3月12日的協議中,郵資是0.6元/封。
地方郵局每年都有較大的經濟指標,完不成任務的工資獎金都要照扣,為了攬業務,郵局只好與客戶作私下交易,即降低國家規定的郵資。綿陽對星河公司,從60分郵資降到26分,少了一半還打彎。250萬封信本應支付150萬元,實際只付出59萬多元,少付80多萬元。企業節約80多萬元,國家損失80多萬元。郵局的賬面上,增加59萬元營業額,填上100萬封信即可。國家損失不要緊,關鍵是綿陽郵局增收了59萬元的一大筆賬。每年有幾個類似的固定客戶,他的工資獎金絕對拿得回來。
地方郵局如此損公利己,在郵政行當內部,早已是公開秘密,這也是我國郵政業務多年來一直虧損的原因之一。
郵局能夠這樣明目張膽的大干,鉆的是郵資總付的空子。反正來函都是蓋戳,實際數字由地方局掌握,蓋一萬封信,實報2000封,誰來查?郵局與客戶都有利,客戶決不會主動舉報,抽象的“國家”受損也就必然了。
郵資信封,印刷成本加上稅,一個只要0.38元,所以可以打折到0.5元賣出,所以要大量向企業、學校推銷,幫他們設計和代印。郵資封與總付戳一樣,漏洞極大卻難以解決。
如果停止總付戳與商業郵資封,全部改成貼用紀特票,那么僅星河公司一家就可以每年消耗250萬枚60分面值的郵票,而我們的04年新郵,每枚平均印量只有1000萬左右,也即4家星河公司就可以消耗完一單枚新郵。如此,我們便知道為何美國的“紀念911”郵票,印了3億枚也可用光。
中國郵政弊端不是沒治,而是要痛下決心進行體制改革,要政企分離。要恢復中國郵政老祖宗費拉爾創立的那一套,不要所謂先進快捷的郵資機戳,不分普票、紀念票,在郵政窗口賣給客戶使用為第一。一個小小的公安局長任長霞,能夠把倒數第一的登封縣治理得夜不閉戶,我們郵政那么多資格深厚、氣壯如牛的官員,就不能革除弊端,重振郵政雄風么?
摘自:中國郵幣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