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微風帶來暖的氣息,也帶來關于春天的壞消息——沙塵暴。這是個令人類驚恐和厭惡的災難;郵票的魅力吸引來老少婦幼共賞,但近年來大量出現的打折票卻如同沙塵暴彌漫在集郵的天空,它侵害了用郵者,侵害了集郵愛好者,也損害了國家郵政的信譽。有人因為打折票而不能順利郵寄信件和包裹,有人因為打折票而損失慘重,有人因為打折票而放棄集郵。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都統萬城建成后僅僅500年的時間,由于草原植被破壞,湖泊消失,河流干涸,風沙驟起,終被流沙無情地吞沒了。我們每一位熱愛集郵的人都不希望集郵被打折票吞沒。
今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的一紙“杜絕郵票打折銷售”的提案,把集郵人呼吁了長達十多年的郵票打折問題推向亟待解決的前沿。人們又開始問了: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打折票?打折票從哪里來?違規現象為何屢禁不止?國家相關部門如何監管?郵票打折這個痼疾最終如何消滅?
我們了解到,國家郵政部門一直在千方百計地治理打折票,一方面抓好系統內部的監管工作,從根源上杜絕;另外,加強郵票結算中的資金管理、票品發放的計劃管理等,國家郵政局財務部門也正在制定從財務角度進行監管的新方式。近日,國家郵政局還下達了關于封存庫存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年冊的緊急通知。
令人高興的是,今年郵市果然有了變化,打折郵票開始大踏步向面值回歸,超低折扣的郵票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已沒有低于6折的打折票。2.8元的紀特打折票從去年最低的0.7元攀升到1.75元,8元面值的超跌小型張也由最低的2.2元回升到5.5元。50元面值的“香港回歸”金箔張最低賣到過14元,目前是29元。今年發行的新郵大部分都在面值以上。
當打折票威脅到集郵的生存時,關心郵票、關心集郵的人就不應沉默,咀嚼這個集郵之痛,除掉這個集郵之痛。
——編者
人大代表提案引起共鳴
經楊先龍等30多位代表在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上聯名提案,杜絕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的郵資票品長期深幅打折問題,再次凸現出來,引起了包括廣大集郵愛好者在內的社會公眾的強烈反響。
人大代表為何如此關注郵票打折?人們為什么會對人大代表的提案普遍產生共鳴?這是由國家郵資憑證本身所應有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它在現階段的非正常境遇所決定的。
首先,從價值實現看,郵票凝聚著郵政系統廣大職工的勞動,郵票生產后不低于面值銷售,意味著對生產和流通環節中郵政職工勞動的相應補償,而打折所造成的郵政勞動貶值和國有資產流失,足以令人惋惜;其次,從宣傳價值看,郵票代表了國家郵政的形象,并且擁有“國家名片”的美稱,尤其是許多郵票題材十分嚴肅,而打折所產生的聲譽貶值和品牌創傷,的確令人痛心;第三,從藝術價值看,郵票通常濃縮了一流的藝術創作精品,是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重大事件等在方寸之上的精彩再現,而打折所形成的負面效應和心理影響,委實令人懊惱;第四,從收藏價值看,郵票是集郵者刻意收集和研究的對象,而打折所帶來的集郵吸引力的減弱和集郵組織凝聚力的下降,尤其是部分郵協會員的流失,頗為令人無奈;第五,從投資角度看,郵票所具有的文化和商品的雙重屬性,使之成為當代藝術品市場不可或缺的品類,而打折所釀成的投資嚴重虧損,怎不令人心寒?
人大代表之所以聯名提案,人們之所以普遍對人大代表的提案拍手叫好,實在是對國家郵品長期深幅打折這一積重難返的現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說不行,不吐不快,也完全是出乎情理,應乎法理。
郵票長期深幅打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大代表的提案認為:“10年來郵政部門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改革計劃經濟留下來的管理體制,以致這些措施都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對于這一切中時弊、振聾發聵的提醒,以及提案中提出的7項具有明顯針對性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的確值得“郵政主管官員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深刻的反思。”
相信有關主管部門能夠逐步扭轉國家郵資票品深幅打折的局面,從而使中國郵票消費者和收藏者的權益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國家郵政和郵票的形象得到切實有效的維護。
(葛建亞)
消滅“打折票”開始見行動
4月23日,國家郵政局下達了關于封存庫存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年冊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省、地(市)、縣郵局立即就地封存1992至2001年的紀特郵票、年冊,5月8日前運送到省局封存管理。“封庫”一時成為眾郵人談論的焦點。長達12年多的漫長的郵票打折,不再僅僅是郵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大代表、新聞媒體和郵政用戶等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杜絕郵票打折銷售已是情勢所迫,大勢所趨。因此,可以認為,本次“封庫”表明是郵政管理層為消滅打折票開始付諸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至于“封庫”這一舉動能否擔當消滅打折票、振興郵市的大任,關鍵還得看“封庫”后對郵票打折這一病癥下一步將采取什么樣的療法。其療法一般不外乎三種:一是采取藥物療法,將“封庫”的郵票全部投放郵政窗口,讓其慢慢消腫——消耗;二是控制庫存的打折票這塊“腫瘤”擴散——封存;三是采取外科手術,徹底將封庫的打折票這塊“腫瘤”切除——銷毀。如果采取第一種療法,在現行的郵政體制下是很難行得通的。“封庫”的郵票一旦投放郵政窗口用于通信消耗,郵市上和郵人手中所有的深度打折票勢必也將在通信領域暢通無阻,那么郵政職工可能有40%以上是無謂的勞動。這對郵政部門來講恐怕要比銷毀那些“封庫”票的損失大得多,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采用第二種療法,就意味著“封庫”的郵票遲早有一天還是要“開封”,要派上用場,不然“封庫”的郵票留著又有何意義呢?其主要作用很可能就是用于對暴炒的郵市進行降溫、打壓。然而,現今不成熟的中國郵市往往一壓就死,一放就亂。所以此法同樣欠妥,最多能掀起郵市短期的高潮,并不能促進郵市的長期穩定發展。真正行之有效的就是第三種療法——銷毀。只有通過銷毀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集郵大眾思想上的顧慮,重樹信心;杜絕郵票打折,振興郵市才會有望。不過銷毀后還必須保持穩定的發行政策,加強對郵政內部和郵市的監管,否則又必將重新陷入打折——銷毀——再打折——再銷毀的惡性循環。
因此,愚以為此次“封庫”繼而銷毀的可能性較大。目前未明確“封庫”后的具體措施,估計是為防止郵市暴炒而采取的一種策略。此外,這次“封庫”后很可能還將取消縣級集郵公司。果如此的話,“封庫”將是繼減量、降面值后的又一真正意義上的實質性利好。但投資者也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影響利好政策的全面實施。諸位別忘了:郵政部門一直反對郵市中的暴炒行為喲。
(吳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