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注錯藍箭的郵人日漸增多,參與者的興趣也越來越濃。通過集郵價值的研究,帶動收藏投資價值的發掘,錯藍箭是一種嘗試。
對箭樓封有深度研究的集郵者大有人在,《集郵報》曾以整版篇幅發表過研究文章,以箭樓封為基本素材的參展郵集,曾經獲獎。筆者班門弄斧,談談自己對錯藍箭的—知半解。
箭樓封發行的背景
第一版箭樓封發行于1992年7月25日,編號PF6。新中國成立后平信郵資首次由8分調高到20分,應該是箭樓封發行的直接動因。那時恰逢“南巡講話”推動改革開放縱深發展,箭樓封郵資圖中“中國郵政”取代“中國人民郵政”,并首次采用英文“CHINA”,這是當時郵政適應改革開放,郵資票品發行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具體體現。可以這么講,郵政發展史上,箭樓封的出現在多個層面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箭樓封的版式與錯藍箭
箭樓封前后共發行了三版,三種版式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一版郵資圖內郵電徽志直徑15mm,二版是10mm,三版郵資圖內無郵電徽志;第一版背面右下有“河南郵電印刷廠印制”字樣,其他版式沒有。箭樓封郵資圖內的防偽熒光郵電徽志正常情況下肉眼看不到,第一版出現少量郵電徽志肉眼可辨的錯品,有淡黃色和藍色兩種,其中藍的較少,“夜明珠”指得就是后者。藍箭的錯色性質與藍電子類似,藍徽色澤較深的那種,更顯得賓喧奪主,容易給人產生在郵資圖上銷戳的視覺效應。堂堂大國郵政,發行的最基本的郵資票品出現這種怪現象,令人費解。好在第二版以后這個差錯得到了糾正。
箭樓封的消耗與錯藍箭存世量
PF6與PF7發行間隔長達4年,這期間是社會上消耗使用郵票的又一個高峰期。箭樓封發行純粹是出于郵政用途,走郵政窗口,和集郵公司沒任何瓜葛。結果可想而知:消耗量大,庫存量少,尤其是管理混亂的各級集郵公司沒庫存。箭樓封發行后在郵市里長期低于面值銷售,1997年炒郵大潮中趕了趟末班車,錯藍箭到過60元。發行后的絕大多數時間,箭樓封始終是處于消耗、消耗、再消耗的過程中,直到去年,經營打折封票的商戶依然大量批發零售箭樓封,一郵商介紹,去年他一個人就用掉了數千枚。由于平信郵資后來調高到50分和80分,20分面值的箭樓封自然也是歷次封庫、銷毀的“重點清查打擊對象”。
作為普資封序列的箭樓封,它的發行量我們無從得知,從市場觀察,流通量最少的是第一版,而源于第一版的錯藍箭存世量,由于缺乏抽樣調查統計數據,目前尚沒有權威說法。大家比較接受的有2萬枚之說,還有3萬枚、5萬枚的說法,筆者征求王仁亮同志的意見,他認為大約是10幾萬枚,他后來承認,這個測算結果是把藍徽與流通量相對較大的黃徽混同得出的。有位郵商從經手的10萬枚箭樓封中挑出了1300余枚肉眼可辨郵電徽志的,筆者一位朋友去他那里選購,只挑出307枚藍徽。重慶一位韓姓郵友聲稱有將近2000枚“夜明珠”,筆者詢問得知,全部是黃徽,藍的一枚未見。總之,200枚以上藍箭徽,可以稱之為“量”;擁有500枚以上,可以稱之為大戶;把持千枚以上的幸運者,有資格自稱為“主力”了。實在沒辦法,東西少哇。
摘自:集郵報 作者:劉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