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涯布衣
好沒出息,想了半天,不得不拿人家的歌詞來作題目。
喜從何來?
從2002年底開始,隱隱約約覺得,郵政希望重新振興集郵事業,從公布的2003年新郵減量、推出小版到不準訂大戶政策看,均理解為這是郵市向好的信號,可惜,人生怕揭舊傷痕,稍不小心又添新痛,因此,我也只猶猶豫豫的訂二十套小版,春節過后,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明朗化,郵市終于云開日出,更喜包裹貼用、破版銷售、封庫上交、查處違規等大手筆,更增加對后市看好的信心。
這不,新春伊始,京滬郵市便紅紅火火起來,那久違了的“建倉”“要量”“原包”“主力”等術語又不絕于耳,四面八方的資金源源不斷的涌來,行情向好的消息又傳到天南地北,郵市向好無疑,集郵重新蓬勃發展,并非虛言。
打折的時代快到了盡頭,增值怡情的日子已為期不遠。這對傳統集郵者來說,豈不是喜從天降?
不喜待何時!
賺錢未敢忘憂市。
憂從何來?
四月中旬來到京城郵市,讓我的歡喜打了折扣,輕松飛揚的心突然沉了下來,重重的回落到很實際的現實中。
郵市向好,我堅信,集郵重新興起,我也信,只是感到,要恢復昔日的輝煌,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且這路會走得很艱難,會坎坷不平,步覆蹣跚。
這是基于對市場有以下幾點的感慨:
一、集郵者熱情調動不起來,進市稀。罕M管行情如火如荼,但引不起集郵者的興趣,沒有前來配套者,早期精品成為昨天黃花,不知新郵精品為何物。
二、投資思維的錯位:原包原箱新品成為參與者崇拜的對象,“有量”成為投資手段,漲到一定價位后等待別人高位接盤成為理想的最終目的,殊不知,人人都聰明,誰來當傻子?
投資手段各不相同,無可厚非,那是每個人的權利,本身就是個性化的搏奕市場,只是,收藏品是個比較特殊的市場,最終得看收藏需求的眼色,如果投資者都把目光放在日后的收藏需求上,選擇題材好、量少、受收藏者歡迎的品種投資,這樣才能玩得更久。但現在太多的人想打短平快,甚至預測到某年某月漲到何價就全部拋出,人人都這樣計劃,誰又來接盤呢?集郵者雖然是個弱勢群體,只能說他們在資金、環境方面欠缺,但并不能認為他們就傻瓜,當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會用默默地遠離這個方式來保護自己,沒有收藏者的分散沉淀,郵幣卡又有什么投資價值?
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又沒幾人愿意當個長線思維的投資者,都相信自己會跑得比別人更快,豈不是收藏品市場的悲哀?
三、背靠大樹好乘涼思維:這里說的大樹,指莊家,莊家,是近幾年來從股市里引進的時髦詞匯,把“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自然環境給人的享受,和投資活動中緊跟有實力資金一起操作以達到較好的收益,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緊跟莊家這種思維,對個人而言,有條件的話,緊跟莊家資金的運作流程來投資,不失一個好方法,可是,對大多數卻不適用,如果人人都賺錢了,莊家賺什么?天下沒有如此窩囊的莊!因此,沒有條件的散戶,最好不要有“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思維。
在收藏品投資市場里,與其緊靠大樹,不如緊靠森林,收藏隊伍是一片森林,這片森森也許是由一株株小樹組成,但眾多的小樹凝聚在一起,互相依存,即使沒有參天大樹,足可以遮蔭庇雨,而沒有收藏者參與的市場,莊家只不過是沙漠中的一棵大樹,孤另另的存在,周圍一片荒蕪,讓人多少心里不踏實。
四、過分依賴公共信息: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為遠離市場的參與者提供了很多有參考價值的素材。特別對整個大勢有直觀的表達,使遠離市場的散戶能夠通過篩選過濾而確定操作方法,但是,很遺憾,有不少散戶們過份依賴公共信息,尤其對一些名家的投資分析、推薦品種的文章的依賴,2000底,我在月壇視界的論壇里曾寫過一個貼子,題目叫“網上推薦黑馬日,正是別人滿倉時”,我認為,這個觀點現在還適用。
在我的感覺里,有兩類評論文章,第一種是散戶們出自內心的觀點,真實而樸素,沒什么企圖,隨口說說自己的看法,不管對錯,對市場并無多大影響,第二種則比較復雜,或受人之托,按別人意圖而寫,或自己早已滿倉,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分享”宴席而寫,但這種宴席的前半段已被人享受了,后面參與進來的人或只能喝點湯或干脆不得不干收拾殘席的苦差。一般而言,凡參與投資的評論家,不會傻到研究出黑馬后自己不建倉而推薦給別人、自己建倉別的品種的地步。
我投資不多,充其量每次只是萬把塊錢,但歷經85、91、97、01年的炒作風云,也得到一些教訓,體會最深的是:凡是看到別人推薦某某品種很熱鬧時,跟進的話,幾乎是虧損的,如97年的風光片、01年的飛船,03年的金銀幣,但在沒人推薦的品種中,自己看好了,毫不猶豫買,則收益較高,如93年3元買的車工兩元鈔,94年300元買的全套及各種低價的流通紀念幣、95年面值買的梅蘭芳磁卡,91年6元買的白暨豚小本票,380元買的雞版,02年一千多買的大富貴銀幣、兩千左右的戴勝鳥金幣,去年訂的0三小版,且購買時全是作中長線以藏養準備的,這些在不經意中有較大的收益。
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投資的品種,越熱鬧,特別幾乎是某幾個人在反反復復推薦的某個品種,我反著看,他們越說有前途,我就越遠離,別人怎么說是人家的事,我只靜靜地看,但最終得自己拿主意。
五、盼望政策救市太迫切:應該承認,郵幣卡市場現在是一個政策市,政策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參與者的利益,但是,我們是否反思過,我們是不是急功近利了些?我們的投資思維是否理性了?石玩、瓷器、名畫、古董等并沒有政策的干預,盈虧自負,照樣有不少人參與,如果誰感到沒有投資價值了,就會默默地離開,并沒有怨聲載道的現象。
現在政策志在恢復集郵事業的蓬勃發展,出了不少利好政策,有人就以為是我們的媒體我們的名人奔走呼號的結果,是功臣,我看未必,充其量只是個中介作用,推動作用,真正的功臣是傷心地、默默地離開郵票的千千萬萬個集郵者,是大量的集郵者離開動搖了當局大量發行新郵的政策,是廣大集郵者的離開斷了他們的財路,這種無聲的抗拒比又想呆在市場不走搏一把又怨不給好政策的吶喊強得多。我曾在月壇視界論壇發貼說過,炒家們在罵郵政圈錢,破壞郵市,其實,他們也是破壞郵市的幫兇,要是大家都認為郵票沒有一點投資價值,都遠離了它,郵政還年年如此大量的發新郵嗎?
當局想造市,商人在做市,散戶在盼市,收藏者在觀市,誰都想市場盡快好起來,但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則不達。
六、對利好政策理解的偏差:減量、貼包裹、封庫、破版,這些利好措施不可謂不大,郵票投資價值又日益凸現,很多人又認為,利好政策是投資炒作的尚方寶劍,可以在郵市大顯身手了,迫不及待的搶籌要量建倉,預期短時內達到某某價位就拋出,這期望值未必高了些,且利好政策是否就是尚方寶劍?我看未必。
我理解的利好政策是,扶持恢復集郵活動的繁榮,并不是扶持郵票的投資行為,至少短期內不是這樣,這從控制新郵貨源、破版銷售,給訂新郵者贈送猴票,都是把利益向集郵者傾斜,而不是向投資傾斜,對新郵炒作 的抑制甚是明顯。
郵票有投資價值,但價值有大小,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誰都聽說,只有選準投資對象和品種,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什么時候整件整箱整包的郵品消失得差不多了,這種風險系數才能降到最低點。
個人觀點,純屬探討,不針對任何人,不妥之處,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