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川秀美,旅游資源豐富。作為國家名片的新中國郵票曾經多次出現我省的名山大川。值此“五一”黃金周來臨之際,讓我們通過郵票來飽覽本省的名山秀水。
黃山:是最早出現在新中國郵票上的名山。黃山秦代稱黟山,唐天寶元年改名為黃山。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游覽黃山,留下“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贊嘆,后人據此寫下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贊美詩句。1990年12月,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勝地。黃山于1963年首次登上新中國郵票,由著名郵票設計家孫傳哲設計的《黃山風景》特種郵票,全套共16枚,將迎客松、夢筆生花、石猴觀海和蓬萊三島等16處代表性的景點展現在郵票上(附圖為部分樣票)。設計者以寫實的手法,設色冷暖結合,極好地表現了黃山景物迷人的風姿,于1980年被評為建國三十年最佳郵票。
1999年,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暨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行,為了紀念這兩項重要的國際活動,郵電部于1997年10月20日把中華民族的象征的黃山再次搬上方寸天地,發行《黃山》小版張郵票。該小版張由我省著名版畫家師松齡先生設計,在徽派版畫傳統的”構圖緊湊嚴密,情節充實飽滿,刀法精細完整”的基礎上,努力創新,靈活運用比興手法,巧施刀技,平和敷色,使一座名山的眾多景觀恰到好處地呈現在郵票上。該小版張包含8枚郵票,分別表現了“黃山朝暉”、“西海群峰”、“云漫北海”等代表性的景點。該小版張被評為1997年最佳郵票。
此外,以黃山為題材的郵票還有若干。如:1980年發行的J6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繪畫藝術展覽紀念”的第1圖為國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的“黃山云海奇觀”。1986年發行的普21“祖國風光”第17圖為也為黃山。1997年發行的“潘天壽作品選”第1圖為“黃山松”。郵電部還先后于1986年和1994年分別發行了兩套共4組《黃山風光》郵資明信片。
總之,黃山已成為新中國發行郵資票品最多的世界名山。 九華山:是我省登上方寸天地的又一名山。位于青陽縣境內,方圓約百余公里,山有九十九峰,形態各異,層巒疊嶂,蔚為壯觀。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唐代詩人李白多次游九華,見這里山水幽靈,九峰似蓮花,乃將其改名為九華山,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佛教傳入中國后,于晉代開始進入九華山;明、清時代,九華山佛教昌盛,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1995年,郵電部發行了T1995-20《九華勝境》郵票,全套6枚,分別為:天臺晨曦、百歲禪宮、大鵬聽經等景點,較全面地反映了九華山的風光和佛教文化。
安徽風光:2000年4月2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安徽風光》郵資明信片一套(見C2-C3版),分A、B兩組,圖案相同、面值不同。每組10枚,圖案分別是:
齊云山位于休寧縣城西15公里處,海拔1000多米,方圓百余里。《齊云山志》稱:“一石插天,直入云漢,謂之齊云”。是我國四大道教勝地之一。
醉翁亭位于滁州市西郊的瑯琊山中。北宋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歐陽修知滁州,常與山僧智仙飲酒于釀泉旁的亭中,“飲少輒醉”,故名醉翁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
逍遙津位于合肥市東北隅,古為淝水上的渡口,有津橋可渡。《三國演義》中“張遼大戰逍遙津”的故事即發生于此。
迎江寺振風塔位于安慶市內的迎江寺中,建于明隆慶四年,為樓閣式磚石結構,高7層,塔內有浮雕佛六百多座、碑刻五十一塊,為安慶八景之一。 鳳陽明孝陵位于鳳陽縣西南8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陵墓始建于洪武二年,洪武十一年竣工。明末,皇陵的宮闕、殿宇均毀于兵火,今尚存墓冢、碑刻、石人、石獸等。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縣城西6公里處的棠樾村,共有7座巨型石牌坊,按忠、孝、節、義排列,是棠樾鮑氏家族旌表本族歷史上卓著功德人物的建筑群。
巢湖位于巢湖市、合肥東南,風光旖旎,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采石磯位于馬鞍山市區西南7公里處的翠螺山麓。原名牛渚磯,相傳古時這里曾有金牛出渚,又因此處產五彩石,三國東吳時改為今名。采石磯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統稱“長江三磯”。
黟縣宏村位于黟縣碧陽鎮北11公里處,整個村落坐北朝南,形若橫臥的水牛,全村現存明代民居一幢,清代民居132幢,已成為皖南重要的古村落旅游勝地。
亳州花戲樓原名歌樓,位于亳州西北關帝國廟內,建于清康熙年間,是專供演戲用的古代建筑;大門為三層牌坊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墻上鑲滿磚雕,戲樓內裝大木透雕和彩繪,是研究清代早、中期建筑藝術和雕刻、繪畫、戲曲藝術的重要素材,今為亳州市博物館所在地。
新中國郵票上還將進一步反映安徽風光,今年6月25日國家郵政局將發行《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遞》郵票。另外,11月6日將發行《中國名亭》郵票,其中一枚為“醉翁亭”。我們將通過郵票再次欣賞安徽的秀美山水。
作者: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