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穩定市場的角度,筆者本不打算過多的談論郵政,但郵政的作為,卻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用欺世盜名的卑劣手法,在數萬亡靈面前,捐獻的愛心,真是恒古罕見;郵人的愛心,被掠奪、抹殺;民政部的榮譽證書,卻記錄著郵政“全體員工”的“光彩”!
那么,讓我們看看郵政的本性:一邊是08新郵預訂的緊俏,一邊是出生不足5個月的新郵陸續打折;一邊是〈抗震救災〉的神速售罄,一邊是公司經理的截留傾銷、以及不顧道義的炒做;一邊是不足200萬的“集郵大眾”,一邊是千萬左右的“圈錢計劃”;一邊是奧運預期的熱潮,一邊是“奧運大餐”的緊鑼密鼓;為了這一切,郵政的手段,可以說,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少朋友,對客觀公正的市場分析,不予理解,而是橫加指責;根本不從郵政的發行體制上,尋找根源;究竟誰是真正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誰在毀滅著市場?究竟是誰“屠殺”了1800多萬集郵隊伍?這,難道不都是郵政人為調控的結果嗎???
既然郵政不從如何擴大收藏群體上下功夫,只是一味地人為地“調控”、“暗箱操作”,時刻實施著“圈錢計劃”,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為什么就不能醒悟呢?屢屢成為“鳥巢”中的“金絲雀”,這是何苦呢?我們不足200萬的“集郵大眾”,何必要承擔上千萬的“圈錢計劃”?因此,筆者的選擇是:即使幾十萬的東西,沒有群眾基礎和社會需求,也絕不參與。。